9岁男孩旺旺,正在上小学2年级,可他已经积攒了8000多元零花钱。这些钱怎样处理,着实让他和父母颇费脑筋,最后还是在银行工作的妈妈提了个建议——买基金。这样既可以培养孩子的投资意识,也算是一种投资。妈妈的提议首先得到了旺旺的赞成,因为父母平常就炒股,所以旺旺对股票并不陌生,他早就想让自己的钱“生”钱了。
有意思的是,旺旺的父母李某夫妇还正儿八经地起草了一份家庭协议。协议以书面形式确定了一家三口在这件事中的角色,出资人旺旺是甲方,他的爸爸和妈妈都成了乙方。
协议中明确,因为旺旺还没成年,到银行开设账户不够资格,只能借用爸爸的名字开户,所以,为体现投资人旺旺的权益,关于基金买卖的各项事宜必须告知旺旺,旺旺本人对投资有决定和否决权。
有了这个保证,旺旺把积攒的零花钱交给父母。李某夫妇经过仔细选择,认为一只开放式基金比较适合投资,并把这种基金的情况告诉了旺旺。旺旺考虑了一天后,拿出5000元购买了这只基金。
买完基金后,旺旺每天晚上多了一项工作,就是跟父母一起上网察看基金净值。过去,每天晚上李某夫妇分析股市走向时,旺旺还都是听众,现在,他不仅坐在电脑跟前看走势图,有时还会提出疑问,当然问题都是这只基金能赚多少钱。
从买进基金到现在已经一个多月了,旺旺父母说,孩子的心态没什么变化,学习也没出现偏差。爸爸李某说,投资基金的风险比股票小很多,签订协议就是想规范孩子的行为,不让他牵扯太多精力。投资基金只不过想让孩子对理财有个概念,逐步培养投资意识,最后的赔赚并不重要。
小学生也开始有了投资意识,本市一名9岁孩子竟然花了5000元买基金。当事家长表示,培养孩子的投资意识是首要的,投资结果如何并不重要。金融学教授认为,这些经济现象反映出家长教育理念的更新。
记者调查
学生投资股市已不新鲜
不光小学生在学着投资,其实一些中学生和大学生早在股市里小试身手了。不过,他们的投资有个特点,就是以爸爸妈妈的名义开户,但在实际操作时有的家长让孩子跟自己一起操作,有的家长放手让孩子去干,也有的孩子只是出资人,具体的操作都靠父母,孩子则是单纯的受益人。
记者从一家券商营业部了解到,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大学生炒股的人数众多,这些学生有的把这当成一项投资,而一些金融或经济专业的学生,则是抱着练手的目的入市。
至于中学生炒股也不是新鲜事,每天到营业部的人员中总有中学生。但由于在营业部开户必须使用身份证等有效证件,对未满18周岁的人员,营业部一般会拒绝其开户请求。
不过,学生们也很懂得“变通”,比如由家长开户供孩子炒股,这样的情况就不好掌握了。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