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为(在读研究生)
“今年考研的学生与往年大不一样,许多人都主动与导师联系,不管是考研前还是考研后,这种现象都特别明显。”天津一所高校的一位文科教授非常奇怪学生的这种变化。(3月20日《中国青年报》)如今初试分数已经尘埃落定,复试分数线公布在即,竞争惨烈的复试马上也要开始了。
我也曾度过了这个忐忑不安的阶段,清楚地知道,研究生复试不等同于初试,每年爆出的内幕,还有过来人的告诫,让我等如履薄冰噤若寒蝉。而今,复试的权重加大,有的高校甚至达到和初试1:1的比例,在复试中,导师的权利越来越大,如此状况下,找导师不仅是人之常情,而且也是可以理解的保护自己利益的积极行为。
在今年众多高校的复试标准中,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被列在第一位。这样的标准让更多的学子心里没谱,从考试成绩到事业心,从责任感到人文素养,再到道德品质,谁敢保证自己就没有瑕疵,说不定就会因为自己的这点瑕疵而名落孙山,见见导师至少可以让导师认识自己一下,顺便把自己的情况介绍一下,以免在“思想品德”上吃亏。
可以说,在导师和学生之间利益不能制衡的情况下,学生为了自己的利益考量,见见导师实在是一种非自愿的理性行为。对这种现象评头论足的有关人士,在决策和评议之前请先调查一下学生的现状,然后再对研究生复试改革后如何体现公平、如何使考生得到有效的权利救济,进行更明确和有效的谋划与规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