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报道本报通讯员 白玉博 本报记者 朱晓露 徐涛20年普法,20年坚持,南京再次站到了领奖台最高的台阶上:继“二五”、“三五”之后,去年又夺得“四五”普法全国先进城市称号;在国家人事部和司法部前不久组织的评比中,市司法局捧回了沉甸甸的“全国司法行政工作先进集体”奖牌……20年普法,20年坚持,南京人骄傲地成为分享法治文明成果的“最幸福的人”:美国专家对我国31个城市的调查结果显示,南京人治安幸福感位居第一;一项最新民意调查显示,南京公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高达98.2%,持续位居全国前列……
学法、守法、用法,“法治南京”引人注目
在南京的党政机关和司法部门,无论市领导,还是普通公务员,法律知识已经成为一门“必修课”。
与法律“联姻”,“经济航母”平稳前行
在空前活跃的经济领域,法律意识日益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律师介入知识产权、房地产、金融、涉外商务等现代服务业领域。他们的身影,出现在重点工程现场,出现在商务谈判桌前,有的甚至还出现在田间地头……“请律师帮忙写合同,我们这些种植户就有了保障。”说这话的是溧水县东屏镇徐溪村农民刘长海。日前,这个村的30多户种植苗圃的农户聘请了常年法律顾问。前不久,该村一位张姓村民购置了外地某苗木基地40多亩黑梅苗,出售方保证成活率100%,但种植后成活率仅30%。为此,他请公证人员现场对黑梅苗成活率进行了公证,“我们准备跟苗木基地打官司。”溧水农民的一举一动,无不透着“法”味。而在一些大中型企业,律师更是常客,参与企业的经营和决策。目前,我市共有3000多家企业聘请了法律顾问。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律师汪旭东,先后为省内1000多家单位提供知识产权保护、经营策略的培训和指导。去年,全市律师事务所共办理各类案件3万多件。其中,非诉讼业务所占比例,已由前几年的34%提高到42%。全市15家公证机构年办证量达到20万件以上。与法律“联姻”,使南京的“经济航母”在惊涛骇浪中平稳前行。
法律援助,确保困难群众得到法律保护
普法,激发出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对法律的需求。在南京,面向困难群体的法律援助“门槛”也在逐年降低。去年,我市将法律援助的经济困难标准,由领取低保金,扩大为家庭人均收入在低保标准1.5倍以内的困难群体。去年,全市共有3873人接受法律援助,减免法律服务费近千万元。在外来务工人员聚集的安德门劳务市场,市司法局设立了“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仅去年一年,这个法律援助站就为7600多名农民工提供了法律援助,讨回工钱500多万元。法援站维权关口前移的经验,受到国家有关部门高度称赞。今年,我市继续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着力打造“老年人维权”、“农民工维权”、“法律拥军”三大品牌。中国社科院专家景天魁认为,和谐社会建设,需要有一种能够不断化解矛盾的机制,一种在矛盾中仍能保持和谐与快速发展的机制。学法、守法、用法,让全社会树立起对法律的信仰,则是这一机制的核心。平安南京,法治文明,共建共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