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战场
李洋扮作的白云被大城市污浊的空气染黑,不得不逃到极地,本以为是来到了净土,可谁想又被强烈的紫外线灼伤,极地臭氧层的缺口使极地也不再是白云理想的生存之地。白云只得借助时空穿梭机来到“天蓝、水清、地绿”的世外桃源。
撰稿/宋 伟 黄 祺(记者)
8分钟环游世界
头脑奥林匹克(Odyssey of the mind 简称OM)1978年发源于美国,这个被看作是“培养未来美国人”重要途径的比赛,旨在考验青少年的创造精神与团结精神。2007年3月10日-11日,第二十届中国上海头脑奥林匹克创新大赛在上海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举行。
李洋是青岛榉园学校的二年级学生,班上的“皮大王”,成绩也一般。这朵“顽皮的白云”之所以能够飘来上海,代表学校参加全国头脑奥林匹克大赛,是因为他顽皮表面下的机灵与聪颖被指导老师看中。
长期题是头脑奥林匹克创新大赛竞赛题目的一种。设立长期题的指导思想在于: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活动、教师的教学研究活动、企业家的经营管理活动等,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系统过程。需要广泛地收集信息,正确地选择问题,攻克一个个难关,经历一次次失败,最后才能取得成功。长期题提供给青少年学生模拟成年人的发明、创造、管理活动的机会,旨在培养他们团结一致解决难题的能力。每年9月,世界头脑奥林匹克协会向全世界青少年公布长期题的题目,等待他们去破解。
李洋表演的,是今年长期题中一道叫做“8分钟环游世界”的赛题。赛题要求每个参赛队表演一个节目,节目要包括一个环游地球的旅行者,三个场景和一个主要角色。旅行中,旅行者会在地球上的三个地方进行停留,两个是人类知晓的,其中一个必须是极地,第三个地方要由参赛队自创一个至今还未被人类所发现过的地方。表演中要解释为什么要进行这次旅行,以及旅行者为何要在这三个地方停留。
青岛榉园学校派出了7位只有八九岁的低年级学生来“挑战创造力”。带队老师王学芳介绍:“我们挑选队员并不是以成绩为依据,而是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成绩的好坏并不能成为衡量学生能力高低的标准。”
“爸爸告诉我,我们的城市污染很严重,而老师则告诉我北极出现了臭氧层空洞。人们对环境的破坏使白云不再白了,白云很伤心,所以要飘到一个没有污染的地方去。我想通过我的表演告诉人们应该保护环境。”李洋对记者说。
王学芳老师表示“别看他们现在是娃娃,将来都会是将军。这些孩子今天打下了基础,解决了8分钟环游世界的赛题,以后就有解决世界难题的可能!”
神圣的即兴题赛场
头脑奥林匹克创新大赛的赛场里有一块神秘的区域,至今它的面纱还没有被撩开,并可能永远不会被撩开,它就是即兴题的赛场。与长期题的赛场允许观众观摩不同,即兴题比赛时,教练、家长、记者、竞赛工作人员、非本赛题的裁判等都不能进入即兴题比赛的房间和区域。只有参赛的队员和裁判才知道赛题是什么。但要从参赛队员和裁判口中打听到即兴题也不可能,因为根据竞赛规则,参赛队员和裁判在整个创新大赛结束之前不得向任何人透露题目,否则属违反竞赛规则,将受到取消竞赛资格的处分。
已经从事头脑奥林匹克教练工作20年的上海青少年科技教育中心的王亦民老师,是今年即兴题总裁判长。他告诉记者:“即兴题考查的是参赛队员创造性地、灵活地、流畅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与长期题不同,长期题是要培养同学们逐步、耐心、细致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兴题则更看重学生随机应变的反应能力。”
急中生智的直觉和瞬间闪过的灵感是即兴题所要“捕捉”的。如果说长期题是对参赛队员“台下十年功”的检验,即兴题则是对他们“台上一分钟”的考验。各个参赛队之间总分的差距往往就差在即兴题的得分上。正是出于这种考虑,即兴题的赛场被设置成封闭的,成为一个既神秘又神圣的所在。
今年已经是桑旸担任即兴题裁判的第五个年头了。“过去都是别人为我做裁判,为我们创造一个良好的锻炼自己各方面能力的机会,现在我要坚守在这一光荣的岗位上,为更多的青少年创造机会。” 1995年,桑旸还在读小学,她参加了在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举行的头脑奥林匹克训练班,从此爱上了头脑奥林匹克运动。1998年,桑旸成为美国奥兰多举办的1998年世界头脑奥林匹克比赛中国队队员,那次比赛中,中国队获得亚军。
对于神秘的即兴题赛场,桑旸说:“即兴题赛场其实并不神秘,就像人类的创新也并不神秘一样。创新是人类的永恒追求,所以它是神圣的。创新需要99%的汗水和1%的灵感。只要尽力,就有做到的可能。”
20年探索和坚持
1987年的秋天,世界头脑奥林匹克大赛创始人、美国葛拉斯堡罗州立学院教授米克卢斯先生来到上海,向中国青少年推广头脑奥林匹克运动。
时任上海少年报社副总编的陈伟新经过朋友介绍认识了米克卢斯先生。米克卢斯说:“我想让全世界的青少年参加这一活动。虽然我们已经举办了8届的OM世界决赛,但是如果没有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人的参加,OM就不能称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决赛!”
OM独创的赛制、新颖的赛题、创新的目的,深深吸引着陈伟新。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变聪明,但是怎样变聪明?靠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是不行的。必须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有趣的内容,挖掘孩子内部的潜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而这些都是当时的中国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
在摸索中,陈伟新开始了头脑奥林匹克“中国化”进程。
1988年3月,普陀区少年宫举办了第一届中国上海头脑奥利匹克创新大赛,当年有40多所上海的中、小学参加了比赛。中国OM大赛的开办让远在美国的米克卢斯先生十分高兴。他马上邀请陈伟新组队去美国参加1988年5月在马里兰大学举办的第九届世界头脑奥林匹克决赛。
米克卢斯先生的邀请让陈伟新很兴奋,同时也很伤脑筋。首先碰到的就是经费问题;其次,在当时出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不要说是带着一批中、小学生走出国门去参加一项中国先前还从来没有参加过的比赛。陈伟新只能去找负责外事工作的刘振元副市长了。当时的刘副市长表态:第一,支持带队出国比赛;第二,许诺给予平价外汇的优惠。
1988年5月,中国代表团一行8人(5名参赛小选手、3名官员)踏上了美利坚的土地,来到了著名学府马里兰大学,参加第九届世界OM决赛。在陈伟新踏进赛场的刹那,他被眼前所呈现的一切所折服了!在能容纳一万多人的体育馆中,看台上人山人海的青少年腾起的人浪让人震撼!
中国头脑奥林匹克活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延续了20年,活动普及到全国12个省市,已有70支队伍参加世界头脑奥林匹克决赛,近3年来有66万中小学生参加这项活动。20年来,中国青少年头脑奥林匹克运动参赛队共获得了14个冠军、8座亚军奖杯和两个第三名。上海派出的队伍在14个冠军中占了9席,并包揽了所有的亚军和第三名。2006年5月,在第27届世界头脑奥林匹克决赛的赛场上,上海重庆北路小学、宝山路小学、曹杨中学和卢湾高级中学4支参赛队发挥出色,捧得两座世界冠军奖杯。
筹办头脑奥林匹克大赛并不是陈伟新和他的同事们的本职工作。组织活动并没有收入,相反还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自己的业余时间。可以说,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在以志愿者的身份推进中国头脑奥林匹克事业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