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是“世界儿歌日”。记者调查发现,一些经典儿歌正在失传。同时,一些带有颓废倾向的另类儿歌却正在中小学生当中广为传唱。如何让优秀的儿童歌曲“流行”起来,让健康儿歌重新“荡起双桨”,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社会问题。
经典儿歌被遗忘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小朋友的眼睛里,看见红的花呀,看见绿的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这首耳熟能详的儿歌,曾经伴随了几代人的童年,但记者调查发现,《春天在哪里》、《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让我们荡起双桨》等经典儿歌,已经渐渐地被现在的儿童所遗忘。
3月20日,在道恕街小学门口,记者随机调查了十几名小学生,他们大多数表示根本不会唱这些儿歌,有的学生甚至不知道这些儿歌的存在。当记者询问他们最喜爱唱什么歌曲时,得到的回答大多数是《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波斯猫》、《爱情三十六计》等流行歌曲。
随后,记者走访了市区几家音像店发现,各种流行音乐碟片占据了主要位置,很少有适合儿童的碟片。
另类儿歌广为传唱
传统儿歌已引不起孩子们的兴趣时,一些另类的儿歌却被很多中小学生广泛传唱。
“书包最重的人是我,作业最多的人是我,起得最早的、睡得最晚的,是我是我还是我”,这是记者在采访中无意听到的被孩子们改编了的“新儿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些另类儿歌在中小学生中很流行。
据了解,学生们之所以喜欢这些另类歌曲,大多是是因为觉得这些歌曲“好玩、好奇、时髦”,也有的是为了宣泄消极和不满情绪。
愿优秀儿歌“荡起双桨”
在采访中,很多老师和家长都表示了对这一现象的担忧。他们认为,青少年儿童尚不具备正确判断事物的能力,很容易盲目模仿,另类歌曲的广泛传唱不利于儿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同时,另类儿歌的流行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适合现代儿童的优秀儿歌的匮乏。
烟台市青少年宫的王延宁认为,近些年来儿歌的创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一些老的儿歌虽然经典,但是未必适合现在的儿童,因为社会变化了,儿童很难体会到老儿歌所描述的那些情景。要让优秀的儿歌重新流行起来,仅仅依靠老师或者家长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参与,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儿歌。
本报记者 谭利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