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晚报网3月21日讯
与《最大经济特区如何“破茧化蝶”》作者极限PK的对话
“到底什么是特区精神?我将它归纳为三种精神:万事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五湖四海皆兄弟的团结精神,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执著精神。
一个在海南生活、工作了七年的外乡人,以一个普通市民的视角,满怀“海南情结”,表达了自己的热切思考。经本报披露后在读者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海南的发展,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极限PK,男,已到而立之年,生于湖南邵阳。研究生学历,先后获北京大学传播学硕士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MBA学位。7年传媒从业经验。8年前登上海南岛,从此爱上了这片土地。现供职于广东某知名财经传媒。
海南是我的第二故乡
记者:你在海南工作了许多年,时时刻刻关注着海南的发展,可以说有着很深的“海南情结”,那为什么要离开海南呢?有没有想过再回来发展?
极限PK:对于我来说,海南就是我的第二故乡。我从1999年大学毕业来到海南到离开,我在海南整整生活了7年。海南以她宽容的心胸接纳了我这个外乡人,待我不薄。在海南,我娶了很贤惠的海南妻子,有一份收入不错又稳定的工作,买了一套价格便宜又舒服的房子,交了许多讲义气的海南朋友,获得了两个硕士学位。你想想,我的“洞房花烛夜”(结婚)、“金榜题名时”(考上研究生)都是在海南完成的。
至于为什么离开海南,那是因为我考上了研究生,不得不离开。我想,我现在虽然在深圳工作,可以说是在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将来肯定能够在建设海南特区中用得上。我想,如果海南有适合我的机会,有能发挥我才能的空间,我愿意随时回海南继续奉献我的青春,我想这一天应该很快了,而且我的老婆、房子都在海南。
希望海南发展得更好
记者: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你在广东还要忙碌地工作,为什么要花时间写出这样一篇关于海南发展思考的近两万字长文?你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是什么?
极限PK:实际上,当我写作《最大经济特区如何“破茧化蝶”》一文时,完全是满脑子的激情,满脑子的兴奋,满脑子的感激。海南7年的美好生活,已经在我生命中刻下了一道深深的烙印,永远都抹不去了。
如果不是有着对海南发展深深的关心,不是希望海南能发展得更好更快一点,我也不会有时间有精力,利用自己将近一个月的业余时间,去干这样一件不拿工资不计报酬的事情。实际上我这篇文章写了将近2万字,贵报在刊用的时候,由于篇幅所限删去了一半。这次春节回来过年,我在海南岛度过一个愉快的长假后,又来到繁华的深圳上班。但在上班的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索: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绝佳地理位置、大特区政治地位的海南,为什么经济水平却远远落后于深圳?于是,思考的结果就有了这篇文章。
数字最能说明问题
记者:我们看到,在你的文章中引用了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你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特别关注这些东西?
极限PK:我从事过7年的新闻工作,而新闻报道是最讲用数字说话的,数字最能说明问题;我研究生学的又是工商企业管理,而企业最注重的就是财务指标,也是数字。所以我对数字特别敏感,平常就注意收集一些关于海南的数据。
这次,为了写这篇文章,我又去图书馆查了《海南统计年鉴》,获得了大量的数据。我举个数据的例子,你就明白数字的重要性了。比如说,海南省2006年旅游总收入141.43亿元,而去年9月刚刚投产的洋浦海南炼化厂,一年的销售收入预计可达300多亿元,将带给海南每年20亿元的税收。因此,我们就很容易得出结论:建省20年以来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发展的旅游业的年收入,还不如一个刚投产的大企业的年收入,所以海南那些反对发展特色工业的人们该清醒了。
海南有深圳没有的丰富资源
记者:你现在工作在深圳,同为经济特区,从目前发展的状况来看,海南与深圳的主要差距在哪里?
极限PK:我现在就在深圳生活,对比海南和深圳这两个特区,我认为,深圳固然有深圳的优势,很多地方值得海南学习,但是海南也有海南的优势,海南的人民谈发展无需“言必称深圳”。深圳现在已经进行产业升级,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科技产业、现代物流业、高端服务业(主要指金融产业)转型。而海南没有深圳的人才和基础,没有条件发展高科技产业和金融业,由于没有进入过工业化阶段,也不可能跨越发展传统制造工业的阶段。
但是海南有深圳没有的丰富资源、土地,所以完全可以大力发展资源依托型的特色工业,进行工农业开发区的连片建设。另外海南还有洋浦港、八所港这样天然的深水港口,可以依托港口大力发展进出口贸易。所以,海南的发展潜力并不会比深圳差。如果要说差的话,就是海南前些年缺乏深圳特区那种“开拓创新,踏实肯干”的精神,将前些年的发展战略期错过了。所以卫留成书记说,要将海南过去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把过去没有落实好的政策落实好。如果全省上下都能做到卫书记要求的这样,海南快速发展、强省富民指日可待。
尽快建立海南人心灵之桥
记者:海南和深圳在社会发展程度上来讲,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在你看来,海南发展的主要困难或者瓶颈在哪里?
极限PK:我认为,海南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发展的瓶颈。那么丰富的自然资源,那么优越的地理位置,那么巨大的国家支持,那么明显的政治优势,海南如果发展不起来只能责怪自己白白浪费掉了时间和机遇。正如我文中说的,没有人能抛弃海南,除非她自己。
如果要说发展瓶颈的话,那么最大的瓶颈存在于我们自己的心里。现在有人说要尽快建设跨海大桥,我认为,跨海大桥当然迟早要建,但是当务之急是建设我们特区人民的心灵之桥。这些年,很多人还没有从上个世纪的经济泡沫破灭中苏醒过来,很多人丧失了特区精神和特区意识。在这种自暴自弃的情况下,有了机遇也懒得抓,有了机遇也不敢抓,有了机遇也抓不住。人们对海南的信心渐渐消磨,都不敢投资和消费,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我向来都是对海南的发展充满信心的,不管走到哪里,我都是力挺海南。所以,我也希望大家都来力挺海南,对海南的发展都有点信心吧。所谓有信心不一定会赢,但没有信心就肯定会输呀!
海南并没有被边缘化
记者:最近全国两会,温总理在参加海南代表团审议时提出,海南要建成绿色、开放、文明、和谐之岛,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极限PK:我觉得总理对海南的关心充分表明,海南并没有被边缘化,依然牵动着中央领导的心。作为一个老百姓,我理解,绿色之岛是指海南要率先建成生态省,保护好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开放之岛是指海南作为岛屿省份和大特区具有特殊性,开放是岛屿经济的生命,所以我们要抓住机会,将海南岛建设成为自由贸易区,与整个东盟地区实行零关税,另外一个就是要抓紧建设海南旅游特别区,国外游客进出自由;文明是指海南要在家园文化的基础上,加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将海南建设成为一个全世界人民的美好家园;和谐之岛是指海南人民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有幸福感,率先实现现代化,全省上下团结一心,其乐融融。
“特区精神”和“特区意识”
记者:现在全省上下都在挖掘特区精神和特区意识,你是如何看待特区精神和特区意识的,或者说在做好特区的文章上,你有哪些建议?
极限PK:我感觉这一届海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非常注重“特区精神”和“特区意识”的挖掘,对于海南来说,特区精神和特区意识也在经过10年的沉寂后开始苏醒。
到底什么是“特区精神”?我将它归纳为三种精神:“万事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五湖四海皆兄弟”的团结精神,“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执著精神。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创新精神。
什么才是“特区意识”呢?我认为就是要“以特别之为,立特区之位”。在什么时候,都要有奋勇争先、勇于开拓的意识。小到个人、团队、单位,大到一个市县、一个省份都要奋勇争先,不甘人后。有这种开拓意识了,才可能有特别的行动。有这种开拓意识了,海南就能够发挥后发优势,赶上先进发达地区。(来源:海口晚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