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人认识陕西苹果,是近几年的事情。世纪之交,陕西华圣果业开始向英国、德国、荷兰等国家每年出口几千吨。从此,高品质的陕西苹果征服了许多欧洲人。
2006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了一次中国(陕西)果品企业家圆桌会议。
就在这次圆桌会议上,华圣果业两张订单就是8400吨。白水宏达签订了5000吨。
会议茶歇时间,英国凯普斯潘UK公司总裁偌拉手拿着一个陕西苹果,紧盯着华圣集团总经理王魁说:“咱们签订的8000吨合同一定要保证如数供货啊。”蓝色的眼睛中流露出少见的期盼。参加这次会议前,许多企业老总本来只准备到欧洲市场看看,多掌握些一手信息感受一下市场,因今年订单大都已满,并不企求接多少订单。但会议进行的情况令人意想不到,国外客商非常主动,订单不约而至。
然而,“把1个苹果卖成3个苹果的价格”却是与会企业家最感慨的一句话。
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弗拉芒鲜果贮销企业参观时,陕西的企业家们看到的是,拖拉机拉来整箱的苹果,放进水池,自动分检,机器人再把苹果自动装入贮存的木箱,进入气调库贮藏。果园运来的苹果每公斤0.5欧元,经过这家后续企业的加工、贮藏和包装,到来年的3月,价格至少卖到1.5欧元。
看到这一切,有人默默算陕西自己的账。全省产出苹果650万吨,若有1/4经过后续产业链加工处理,再规模进入市场,那效益将会有多大。只有到那时,我们才能自豪地宣布,陕西的苹果产业做强了。
圆桌会议上,从欧洲许多企业家争先恐后的发言中不难发现:他们是急不可耐地向陕西推介果品的后续加工设备。
在考察比利时凯普斯潘NV公司时,企业家们看到,巨大的货轮、流畅的货柜启运,直至岸边的贮藏库现代果品企业的魅力,令人颇多感慨。陕西苹果的强势和欧洲市场的高端使大家由衷地产生一种责任感。好几位老总决定,增添设备,加强苹果的后续生产能力,加快做大做强我们的企业。只有做大了做强了,才能借横跨洲际的大“桥”,让全球人都来分享陕西苹果。
李佑民文
摘自《陕西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