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垃圾有望循环利用
市余泥渣土受纳场严重饱和,政协委员建议综合利用建筑垃圾解难题
去年11月,本报报道过深圳市余泥渣土受纳场“爆棚”需要扩容,相关部门曾表示受纳场新址已选定公示。
但4个月过去了,记者发现,受纳场仍在如常运作。该场负责人表示,受纳场已无法保证安全生产,4月1日必须封场,但新受纳场还未建,日后建筑垃圾将无处可倒。日前,市政协委员提出综合利用建筑垃圾,实行建筑垃圾分类,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这个难题有望得到解决。记者目睹垃圾堆成山,泥头车排长龙昨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西丽塘朗山北侧的深圳市余泥渣土受纳场,远远就看到上百辆泥头车在留仙大道最东边的车道排起了长达500米的车队等候上山,前后数公里的路段都尘土飞扬。翠绿的塘朗山山坳里,一座“垃圾山”显得异常突兀。入口处的保安告诉记者,每天有1000多辆泥头车运建筑垃圾上山,“平时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灰尘就大得让人眼睛都睁不开了,垃圾到处飞。”而正排队上山的泥头车司机周先生则向记者诉苦,“等一辆车下来,另外一辆车才能上去,排队排很久。以前大家都在上面排队时,一不小心就会发生碰撞,常常有些人就动起手来了。”山顶上,几辆泥头车正在倾倒建筑垃圾,二三十名工人则在挑选还能重复使用的木材、铁钉等。一名正在搬运木板的工人告诉记者,他来此工作已经5年多,目睹“垃圾山”一点点堆到现在这个高度。“一直都听说要搬到新的地方,可都没搬成。再堆下去,垃圾就要滑下山了。不过,听说4月1号真的要封场了。”他说。场长忧思受纳场已无法安全生产受纳场负责人冯场长介绍,这是特区内唯一一个建筑垃圾受纳场,于2002年投入使用,规划设计使用年限为8年。但由于近几年来深圳城市建设速度很快,土木工程项目频繁开工,不到5年时间,场内余泥渣土就已全面积填充并达到规划时第七层的最高限度。他表示,受纳场超过受纳极限已有年余,2005年4月和2006年11月,他们两次通过媒体提出受纳场容量饱和,都得到了积极回应,市领导也曾现场要求规划部门一个月内解决新受纳场的问题。但由于征地问题,位于布吉水径的新址和原址扩容都没有得到落实,旧受纳场因此迟迟不能封场。“受纳场的现状已经无法保证安全生产了,如果到4月1日再不封场,我只能辞职。”冯场长说。委员建议建筑垃圾可回收利用简单填埋已经无法解决建筑垃圾遇到的难题,本月18日,市政协委员、市建设局局长李平根据自己赴美考察的调研报告,结合深圳实际,提交了提案《综合利用建筑垃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了综合利用建筑垃圾的十大举措。记者昨日就此采访了李平,他就该提案进行了阐述。李平认为,最重要的是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因此他们正在计划争取出台这方面的法规,使建筑垃圾循环有法可依。另外,和生活垃圾不同,建筑垃圾本身就是原材料,可以按照分类收集、分类选拣、分类处理的步骤来处理,比如说像有些城市一样,将回收的泥土用来填海是最简单的做法。对于建筑垃圾分类所需的资金,李平向记者透露,他们正在研究,争取能出台一系列优惠措施,包括:利用填埋场作为生产基地的,可以减免土地使用费;对使用建筑垃圾所生产的墙体材料的给与贷款贴息等等。在产品的工程应用方面,可以根据《深圳经济特区循环经济条例》的规定,政府工程应带头使用建筑垃圾制品;使用建筑垃圾制成的墙体材料,工程项目减交墙改保证金;建设主管部门可以将使用建筑垃圾产品的项目列为示范工程,并对此进行补贴。此外,这方面也可以进行市场化,由于此行业在国外效益不错,可以由企业来承担分类工作。李平表示,建筑垃圾综合利用涉及到多个部门,包括规划、建设、城管、工贸、环保等,但具体该由哪个部门牵头,要由政府来决定。他最后还补充道,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都对城市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建筑垃圾的处理也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请刘先生领取报料奖1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