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
发掘现场
金沙,沉睡了3000多年的古蜀国的都邑,它曾经恢弘、大气、豪华,这一景况从其祭祀区出土的器物便可见一斑。作为都邑,它的功能分区目前已在金沙遗址区域相继发现了祭祀区、生活区和墓葬区。但是,它的政权中心:宫殿区,却迟迟不露真容。它究竟在何处?它又是怎么样的规模?昨日,记者从市考古队惊闻:“金沙遗址的宫殿区终于找到了!”今日,就让记者为你揭开这个正在发掘的金沙遗址神秘之地。
宫殿建筑
成都平原同时期规模最大
昨日一早,当记者赶到考古现场时,立即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在2000多平方米的区域内,成百上千个探坑赫然在目,不少陶器、石器等生活用品散落其间。
宫殿在哪里?“你们脚下,就是宫殿!”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金沙遗址工作站刘骏指着地面白色石灰标注的区域,解释道,通过土层的变化,他们划定出了这个建筑群的区域。
据称,这是由三个巨型建筑物组成的建筑群,三者呈T字形,建筑物间距约有1米。三个建筑物中的两个,被街道和干涸的河流拦腰截断。记者注意到,其中一个保存完好的建筑物长约20米,宽10米。通过筑洞可以判断,它由5个开间组成。
刘骏告诉记者,虽然现在已无法准确测量出整个建筑群的具体尺寸,但他们依然能够推测其大致规模。他说,之前,考古人员在该发掘现场旁的一小区发现了一处长约50米的金沙房屋遗存,它应该是建筑群的一部分。由此推断,此次发现的整个建筑群占地达1000平方米以上!“这是迄今为止,成都平原地区同时期发现的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建筑群。它是宫殿的可能性最大。”谈及意义,刘骏强调,这对研究成都乃至四川地区的建筑结构、经济、政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修建宫殿
采用当时罕见的力学原理
“以前我们发现的房屋遗存都是约10平方米的小房屋,没有想到能挖出这样的大家伙。”刘骏告诉记者,这个建筑群除了规模惊人之外,房屋的修建工艺也与众不同,“当时的房屋通常都采用单一的‘木骨泥墙’的方式进行修葺,但这座建筑中不仅有‘木骨泥墙’,还采用了当时罕见的力学支撑的原理,利用房柱来支撑整个房屋。”
在刘骏的指点下,记者发现遗迹外围一圈泥土每隔2米左右处便有一洞孔,明显为打桩所用,“整个房屋采用的是木质结构,全部由直径约30厘米的木柱支撑。”刘骏说,这座房屋的具体用途目前仍在考证中,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绝非一般普通住宅。“无论从规模还是建筑方式来看,这座房屋在当时绝对是独一无二的‘豪宅’!”
据悉,在即将开馆的金沙遗址博物馆内将展出复原后的宫殿模型。
金沙都邑
成都平原上辉煌了600年
刘骏介绍,金沙遗址的祭祀区、生活区、墓葬区和宫殿区相继被发现,可以证明金沙遗址曾是一处古代人群长期聚居的地方,有着严密的布局和精心的设计。值得一提的是,专家在黄忠街发掘区内,还发现了金沙遗址三阶段的遗存。最上面一层为西周中期的墓葬层,中间为商朝末期的建筑遗址层,最下层则是公元前12世纪中期的蜀人生活区遗迹,“整个遗存从公元前12世纪中期一直延续到西周中期,共约600年历史。”他强调,种种迹象表明金沙都邑在成都平原上至少辉煌了600年。
专家解读
金沙修建房屋 发明“木骨泥墙”
金沙人如何修建房屋?在昨日现场,专家为记者进行了详细介绍:挖坑、编树条、做篱笆、抹泥灰,四个步骤做成“木骨泥墙”让金沙人的房屋坚固耐用。
专家介绍说,金沙人的房屋以木材为主材料,但是为了让房屋更加结实,聪明的金沙人发明了“木骨泥墙”。“木骨泥墙”顾名思义就是用木条编成篱笆,再在篱笆上涂抹特制的泥灰,干透后,这墙面就能抵御风沙和雨水。为了固定“木骨泥墙”,金沙人还会挖下基层,将墙面深埋在泥土里。
三大谜团
金沙仍有谜待解
随着宫殿区发掘的深入,许多谜团却如迷雾一般越来越浓,让考古专家也百思不得其解。
谜一:
建筑物是人字造型?
“我们只能根据出土线索,确定地面的细节,地上的一切我们都无法获知。”考古专家告诉记者,金沙遗址的建筑物没有完整保留下来的实物,他们只能通过探坑来推测建筑物的大致规模和结构,但建筑物有多高等细节,将成为一个长期研究的课题。根据建筑群房柱的排列,专家可以初步推测,这个建筑群的屋顶呈人字型。
谜二:
战乱形成墓葬区?
据了解,在这个2000平方米的发掘区,还密密麻麻地分布着240多座墓葬,大多为独木棺,数量让人惊讶!一般大规模墓葬群都是战争造成的,金沙的墓葬区也是战乱形成的?专家告诉记者,虽然不排除战乱的可能性,但从墓葬区的尸骨大部分都完整这一现象来分析,应该是自然死亡,其中还有些墓葬是二次葬墓。自然死亡为何集中埋葬?这是大型家族墓群,还是当时统治者指定的墓葬区?考古学家表示此问题尚需进一步考证。
谜三:
鱼骨作为祭祀物?
昨日记者看到,在探方中出土了大量陶器、陶片等金沙人的生活器物。让人意外的是,在其中一个探方里,数块鱼骨散落在陶器之中,格外显眼。这一现象让考古专家都连连称奇。这明显经过人为放置的鱼骨,是祭祀所用,还是另有他用?
本报记者 王嘉 摄影 朱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