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22日电随着中国书法文化博物馆近日在尚志落成,从去年初至今,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已有13座文化展馆落户哈尔滨。依托民办公助的建设模式,哈尔滨迎来前所未有的文博事业发展黄金期,尽显文化之都魅力。
2006年堪称哈尔滨的“文化展馆年”。1月,黑龙江音乐博物馆落成开馆。随后,哈尔滨艺术宫版画博物馆、哈尔滨电信通信博物馆、哈工程大学船舶博物馆、“哈药”摄影展馆、兆麟街123号展馆、哈商业大学货币金融博物馆、黑龙江春和博物馆、朝鲜民族艺术馆新馆、哈尔滨犹太新会堂、哈尔滨书法会馆、哈尔滨大众肉联集团历史博物馆、中国书法文化博物馆等文化展馆相继建成开放。哈尔滨市文博事业迎来高速发展期,文化展馆数量几乎以每月增加一座的速度增长。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展馆热”体现出城市决策者对文化事业的高度重视:哈尔滨作为一个特大城市,要建成适宜创业、适宜人居、适宜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文明城市,仅有经济上的发展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文化的继承、文化的传播、文化的创造。哈尔滨市在创新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民办公助办馆模式:
———利用城市改造,扶持民间办馆。在太阳岛风景区改造中,政府部门以提供场地、资金的方式招来俄罗斯艺术展览馆、北方民艺精品馆、于志学美术馆、太阳岛艺术馆等在岛上安家落户。
———利用企业改制,引导行业办馆。在哈尔滨肉联厂、向阳体育用品商店等国企改制过程中,政府引导企业分别创办了大众肉联集团历史博物馆、“哈药”摄影展馆。
———利用政策导向,倡导社会办馆。通过政府出政策、企业或个人出资金的方式,哈药六厂投资创建了哈尔滨艺术宫版画博物馆,平房区退休职工付春和创办了“春和博物馆”。
———利用示范效应,政府参与办馆。去年9月,位于市委办公楼内的兆麟街123号展馆开馆纳众,开创了市委机关为大众免费办文化展的先河。
独特的办馆模式“催化”了哈市文博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哈尔滨市现有各类文化展馆已达40余座,除省博物馆、省民族博物馆、东北烈士纪念馆这些传统的国办馆外,近几年新增的展馆绝大多数为行业展馆和私人展馆。这些民办展馆以多姿多彩的侧面展示着哈尔滨的多元文化,不仅让城市的历史文化传承变得清晰可鉴,也使得文化旅游资源大大“扩容”,展示出哈尔滨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品格。许多展馆开馆伊始便展览不断、顾客盈门,成为市民休闲游览的好去处,了解历史、感受艺术、陶冶情操的有益载体,也成了中小学校的“第二课堂”。
目前,哈尔滨市“文化展馆热”方兴未艾,钟表博物馆、地质博物馆、伍连德纪念馆等一批展馆正在筹建中。据统计,现在哈尔滨市平均每20万—30万人口就拥有一座博物馆,已接近国外发达地区每10万—20万人口拥有一座博物馆的水平。作者:姜雪松来源:东北网 编辑: 张晓军 ( 张晓军 的博客)国 内 国 际科 教 娱 乐社 会 体 育专 题 法 治
相 关 新 闻:
·····
综 合 新 闻:
················进入专题······· 交通专家“会诊”哈市交通 谋求路路畅通·············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