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清澈的水”、“清明蔚蓝的天空”、呼吸到“清新的空气”时,往往会感到“神清气爽”。汉语中的“清”字,原本指水纯净没有杂质。正是从水的“清”中,引申出了其他许多事物的“清”,又从自然事物的“清”对人的美好作用中,引申出了“清”的人文、社会及政治意义,于是便有了以清贫、清白、清高、清趣等以“清”字为核心来评判人格品性高低的许多词组,从古至今影响甚至主宰着人们的价值观念,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至宝。
说到清贫,脑海中就会浮现方志敏烈士的《清贫》一文,他在文中写道: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业……字字振聋发聩,句句荡气回肠,充分展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崇高气节。如今在方志敏当年被俘的地方——江西上饶境内的怀玉山,高耸着一座清贫丰碑,上刻方志敏手书的《清贫》。仰望清贫丰碑,耳边犹闻召唤声。清贫精神是共产党人甘于清廉、乐于艰苦的人格境界,是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的浩然正气。面对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各种文化的激烈碰撞和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一些人的价值观出现了错位、颠倒,在一些人的眼里,谁有钱谁是大爷,一掷千金是潇洒,高消费是前卫,摆阔是时尚,清贫被视为思想僵化、可笑可怜……我想,这些终日沉湎于挥霍享受的人,面对方志敏用人格和情操铸就的清贫丰碑,真是连一抓粪土都不如。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明代廉吏于谦的诗句。它道出了为官清白的境界,为历代正直的人们所推崇。清白就是公私分明,廉洁自律,清清白白处世为官。古人说:“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为“公家”办好事,又保证自己不出事,干成事,还能干干净净,像高洁的莲花那样出污泥而不染,这是一种崇高的境界,也是对一个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在这一点上,郑培民等许多优秀领导干部为我们作出了很好的榜样。郑培民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国百姓历来喜欢清官,一个政治家及其亲属在经济上是否清白,是他能够获得公众拥护的主要因素。”雁过留声,人过留名。郑培民虽然离开我们,但他廉洁从政、清白为官的高大形象,却永远鲜活在我们心中。在各种诱惑和考验面前,我们的领导干部一定要严格自律,越是在形势复杂的时候,越要头脑清醒;越是在条件好的时候,越要高度警惕;越是在“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时候,越要站好最后一班岗,做到时时清白、事事清白,生前清白、身后清白。只有这样,我们党的事业才会长盛不衰。
清高,也曾是人们追求的一种境界。学者王彬琳在其《死在路上》一书中认为:清高是一种不同于俗、不随波逐流的精神风范,是一种自尊、自爱和自信的人生态度,是一种把精神比物质看得更重,把心灵比口腹看得更重,把洁净比豪奢看得更重的处世方式。说到底,它是一种人格追求,是有着明确和强烈的人格意识的一种表现。当今世界,有许多东西让人眼花缭乱,有许多东西让人眼红耳热,还有许多东西让人怦然心动。所以,就有了许多的无所适从,许多的犹豫彷徨,许多的随波逐流。其实,在很多时候,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把自己搞得气喘吁吁,应接不暇,在无从选择时,我们还可以选择清高。保持清高,意味着坚持原则,保持清廉,也意味着严于律己,不随时俗,更不屑于为个人名利去傍大款、拍高官,甚至低三下四、拾人牙慧。需要指出的是,清高作为一种境界,应该是人格追求、人生态度的自然流露,选择清高,是为了追求独立的人格,是为了追求有所作为,是为了追求高风亮节的品质,而不是故作清高。往清高里面掺假者,更会为人不齿。
面对五光十色的现实社会,保持清趣即志趣高雅难能可贵。志趣,有志内之趣,有志外之趣。志内之趣,不离本行本职,砥砺思想、辅佐志向。如郑培民写日记,在工作之余把所历所感所警的事例记录下来,鞭策提高自己,不离“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的追求。志外之趣,属于爱好、嗜好之类,与本职本行无关,却于调养身心有益。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风里来雨里去的劳作研究之余,拉上几曲小提琴,怡情益智,是雅兴也是调节。不论怎样的志趣,总以高雅为宜。作为党员干部,一定要从政治高度看待个人业余爱好和生活情趣,自觉加强党性修养,把情趣、爱好限制在纪律允许的范围内,使之不受污染,不受诱惑。然而,有些人的志趣,却缺乏道德涵养,没有审美品味,一味宣泄,一味玩乐,一味奢求,热衷于酒场、舞场、情场、赌场,沉湎于纸醉金迷、灯红酒绿之中,这种对低级趣味的追求,最终会把他们引入泥潭。
清贫——保持本色,勤俭为荣;清白——老实做人,廉洁从政;清高——自尊自强,人格独立;清趣——志趣高雅,远离诱惑。只要我们从严律己,点滴做起,唱好人生的“清”字歌,就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校正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清风正气,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忘我奋斗,谱写出新时代共产党人的“清”字之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