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国八条”稳定房价
当年3月底,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国务院2005年工作要点》,会议强调,严格控制房地产和城市建设规模,对保持整个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具有重要意义。
随后,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八条意见言简意赅,从房价、土地供应、供应结构、拆迁、消费观点、市场监测、检查等多方面切入,虽涉及问题较多,但提纲挈领,目标高度一致———那就是稳定房价。
土地:增加供应量
2005年3月底,国土资源部通报了“2004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数据显示,2004年全国新增建设用地和建设占用耕地较上年大幅下降。有开发商因此表示,房价大幅上扬,主要是因为土地供应减少造成的。土地供应的收紧自然意味着房屋供应减少,而房屋供应不足,房价当然要涨。
尽管有关部门对此反复表示,土地供应并未减少,地价上涨没拉动房价。但市场人士普遍认为,如果有关主管部门不在土地供应量上放开口子,那么,房价是难以出现回落的。
在此背景下,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配套商品房用地。市场对加大中低档商品房的供应量,以有效抑制房价继续上扬这一行为达成了普遍共识。
信贷:央行首度加息
在关乎房地产开发商经营与销售的银行信贷方面,央行也早已开始了不遗余力的打压。2004年10月,央行就开始了其首度加息,将存贷款利率同时上调27个基点,其中一年期金融机构贷款利率调整为5.58%。这也意味着我国加息周期序幕正式拉开了。
2005年3月17日,央行又出台了以调高房贷利率、提高首付比例为主要内容的房贷新政策,谋求抑制房价猛涨,控制由此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一是将住房贷款优惠利率回归到同期贷款利率水平,实行下限管理,下限利率水平为相应期限档次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商业银行法人可根据具体情况自主确定利率水平和内部定价规则;二是对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城市或地区,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由20%提高到30%。
市场:涨势依旧
除此之外,央行、财政部、银监会等相关政府部门均对遏制持续走高的房价做出了“协同作战”的态势。面对各个主管部门的轮番表态,市场信心开始出现动摇:有投资者开始寻求变现,也有部分资金实力强大的投资者开始从短炒转做中长期投资。
虽然市场上像2004年底到2005年初那种疯狂的房价暴涨态势已经不复存在,但房价在2005年并没有出现明显的稳定、回落态势,全年房价较上年仍上涨达7.6%。市场在减缓涨幅的同时,开始寻找新的方向。
政策:“国六条”定方向
2006年5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六项措施(又称“国六条”),涉及住房供应结构、税收、信贷、土地、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等方面。
这六项有针对性的措施,包括切实调整住房供应结构;进一步发挥税收、信贷、土地政策的调节作用;合理控制城市房屋拆迁规模和进度,减缓被动性住房需求过快增长;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快城镇廉租住房制度建设,规范发展经济适用住房,积极发展住房二级市场和租赁市场;完善房地产统计和信息披露制度,增强房地产市场信息透明度等具体内容。
业内人士认为,上述六条措施正式拉开了2006年房地产调控的序幕。
紧随其后,国务院办公厅又转发了建设部等九部委《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被业内人士称为“十五条”的该《意见》,对“国六条”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细化,首度提出了“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面积所占比重,必须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的标准。这一标准也在随后建设部下发的《关于落实新建住房结构比例要求的若干意见》中被进一步细化。
同时,“十五条”提出,国务院有关部门要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各地2005年以来落实中央关于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情况进行一次集中检查。对宏观调控政策落实不到位、房价涨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结构性矛盾突出、拆迁问题较多的城市,要予以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这让人嗅到一丝紧张的气氛。第[1][2][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