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天琼 谭本相
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涵盖多领域的庞大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多专业、多渠道、多形式的智力资源输入,从而提供了大学生为新农村建设施展才华的宽广舞台。
大学生作为社会实践活动主体,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优势
智力优势:大学生掌握着基础知识和最新的科技信息,在专业学习中积累了较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技能,在课题科研锻炼中形成了严谨的态度和严密的逻辑思维,在丰富的阅读过程中形成了宽阔的视野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效益优势。大学生社会实践由于成本较低,而且采取的是志愿服务与经费适当补贴相结合的原则,大大提高了社会实践的效益。高校一般都会支付如交通费、资料费、服装和标识费、药品费等,实践单位提供基本的食宿条件,农村实践一般还有对农民的住宿和生活补贴,不会增加学生和农民额外的经济负担。另外,接受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单位和地区,不仅实现了人才效应,而且往往有新闻媒体的关注和报道,产生一定程度的广告效应。有的地区因此与大学生所在的高校建立了长期性的联系和合作关系。
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利于新农村建设
建设新农村关键在于培养一批懂科学、有知识的新型农民,而大学生能够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运用自身具备的知识反哺农民,以简捷、高效、科学、实用的手段把人类知识成果普及给农民,进而促进新型农民的成长,催生新的农村精神。
围绕“生产发展”的新农村图景,着力改善和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的文化和技术是发展生产的核心力量。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最为集中和常见的方式包括科普宣传、科技推广、医疗服务、支教扶贫等。每年全国都有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奔赴农村,随时帮助农民解决在生产中遇到的各种知识、技术问题,有时还会组织短期培训班,集中传授科技致农的方法,打开了农民的思路,促进了先进生产力的应用、推广和创新,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围绕“生活宽裕”的新农村图景,促进农村市场主体的形成和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体系中,要帮助农村地区培育和完善市场主体,加快市场经济的发育,从而增强农民进入市场的主动意识和运用市场的能力。由于大学生专业背景的多样性,往往既可以带去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打破农民的惯性思维和固定模式,更新农民的思想观念,又可以提供最及时的政策咨询和市场动态信息,便于农民把握时机,扬长避短,有的放矢地发展经济。
围绕“乡风文明”的新农村图景,宣传先进思想理念,提升农村文化氛围。长期以来,愚昧的思想和落后的理念是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之一。大学生社会实践通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演出、生动活泼的讲座培训、赠送图书资料建立乡村图书阅览室、开通互联网络、广泛宣传普及农村工作政策和相关法规等,改变农民的传统思想和破除农村旧风俗,有助于先进文明的农村社会新风尚的形成。
围绕“村容整洁”的新农村图景,着力于宣传环保知识,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保障。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一方面会通过科普读物和政策宣传提高农民的生态学常识,帮助他们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产理念,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向群众推广实用技术,节约使用能源,优化生活环境。
围绕“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图景,推动农村村民自治与基层民主,推动合理制度的创新与运行。大学生社会实践所开展的各种法律咨询与援助活动,直接影响并提升了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政策水平。通过对农村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村民自治和基层民主制度的实地调研,能发现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建议,可以不同程度影响决策层,从而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中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方面的改善,增强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
不断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实践形式和内容多样化。围绕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主题,创新活动形式,突出活动重点,有计划、有层次、有针对性地展开实践活动,促进专业实践与德育实践活动的结合。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和专业特点设置不同的实践形式和内容,使得每个参加实践的个体都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从而实现团队整体效益最大化。
完善规范,健全制度。高校应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和团队组建、实践主题和内容的确定、贫困区域的选择和基地建设、资金投入和使用监督、学生权益保护、教师指导力量、实践效果的评价机制等方面建立完善的制度,以便激励或约束实践主体的行为,保障实践活动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创建实践基地,促进学校与农村更紧密的结合。结合实际,创建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实践基地或科技示范基地,并且要通过规范有序、长期有效的具体工作真正发挥基地的纽带作用,以点带面,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作者单位:湖北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