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湖南省纪委书记杨敏之点评
“指望人人都像孙湘隆也不现实”
□本报记者 鞠 靖 整理
杨敏之,中国监察学会原副会长,前湖南省纪委书记,1988年到1998年主政湖南反腐工作。因胆识过人,在全国纪委系统具有极高知名度。
湘隆的事情我听说了,包括他下面的陈正民被曾锦春“双规”的事我也听说了。
我曾经说过,在一个地方,一般是市委书记说了算,在当时的体制下,对李大伦是没办法监督的。谁敢监督比自己官大的人?谁敢监督管自己的人?谁又敢坚持原则不唯上?很多腐败案的当事人都是一把手,李大伦在郴州可以称王,这个教训是很深刻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孙湘隆真的凭自己的原则性和一身正气顶住了压力,那真是很不容易的。
但是话说回来,在现在的制度下,指望人人都像孙湘隆这样也是不现实的。如果仅仅靠个人的觉悟来防止腐败、抵御腐败,那肯定是不行的。旧的体制上的障碍才是问题症结所在。我认为这里至少有四个结:
第一个是权力越位。温家宝总理在今年全国“两会”记者招待会上说过,“反腐败首先还得从制度上入手。因为造成腐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权力过于集中,而又得不到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权力没有边界是最大的祸害,而我们的权力之间没有边界或边界模糊。这种权力过分集中的体制,必然给寻租活动提供土壤和空间。
第二个是反腐败的主体错位。除了必须依靠党的自律以外,还应该让人民也成为反腐败的主体,也就是党要唤醒人民反腐败。温家宝总理说,反腐败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减少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加强人民对政府的监督”。
第三个是监督缺位。从纵向上讲,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们建立健全了各种监督机构,从表面上看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监督体制,但是从结果上看,往往只有自上而下的监督,而无自下而上的监督。
第四个是教育失灵。从这几年的事实大家可以看到,教育不可谓不多,但腐败蔓延的势头却并没得到遏制。这说明,反腐败教育虽然重要,但教育只能影响人们的选择,而不能决定人们的选择。当体制、机制、制度给人们留下较多的作恶空间时,教育必然失灵。这是人性使然。你提倡什么并不重要,而制度的导向才是最重要的。如果跑官要官买官能够得手,就会有人去跑、去要、去买;如果讲假话,搞政绩工程可以得到提拔重用,就会有人去做;如果“一把手”说了算,就会有人在一把手面前卑躬屈膝,溜须拍马,等等。但是有的人看不到这些,他们老是迷信空洞的说教,甚至不惜浪费巨大的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