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不敢去谈身边的水,只因这个话题太过沉重。当3月22日第15个“世界水日”和第20个“中国水周”来临之际,严峻的水资源问题再次成为世界舆论关注的焦点和我国社会及经济可持续发展中一个不能回避的难点,水资源短缺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贫水国无法回避的世纪挑战。
“水危机”困扰大江南北
“水多了,水少了,水脏了,水浑了”这是目前我国水利部门不得不面临的“四大难题”。水多:洪涝灾害仍是部分地区发展的心腹大患。
20世纪90年代的10年中,主要江河流域有6年发生大洪水。水少:供给和需求不平衡。河道外用水较多,造成了河水断流,地下水位下降等。水脏:水环境污染等。水浑:包括水土流失,地下水位下降所引发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也包括沙尘暴问题。
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分析认为,“十五”期间,全国农田受旱面积年均达3.85亿亩,平均每年因旱减产粮食350亿公斤。全国农村有3.2亿人饮水不安全。全国有400余座城市供水不足,比较严重缺水的有110座。
水资源短缺制约经济发展
进入3月份以来,南北各地喊“渴”的消息不断传来,春耕生产正面临着严峻的水资源制约,“供水危机”的警报频频拉响。
水利部部长汪恕诚表示,在生产和生活领域仍存在严重的结构型、生产型和消费型水资源浪费现象,尤其是当前很多地区粗放的增长方式使一些高耗水行业无情地吞噬着日见“瘦弱”的水资源。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我国很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论证中几乎没有节水内容,一些地区不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盲目、肆意发展,造成了当下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恶果。
经济的发展伴随着用水量的急剧增加,而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汪恕诚介绍说,目前北方大多数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超出水资源承载能力。我国淮河、西北部分内陆河流、辽河和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均超过或接近60%,海河流域已经超过100%,远远超过流域允许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极限。
建设节水型社会刻不容缓
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等部门近日已正式出台《“十一五”时期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目标》,值得关注的是,这个目标确定,到2010年我国万元GDP用水量必须降低20%。
记者从水利部了解到,一系列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举措正逐步展开。“十一五”时期,我国将建设100个全国节水型社会试点,总结和推广一批有代表性的试点经验。原则上每个省区市都建设一到两个全国试点,以带动各地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开展。
新闻背景
“世界水日”“中国水周”
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资源。目前全世界的淡水资源仅占其总水量的2.5%,其中70%以上被冻结在南极和北极的冰盖中,加上难以利用的高山冰川和永冻积雪,有87%的淡水资源难以利用。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约占地球总水量的0.26%。
鉴于全球淡水资源短缺、许多国家将很快陷入缺水的困境,经济发展将受到限制,1993年1月18日,第47届联合国大会作出决议,确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后,水利部即确定每年的7月1日至7日为“中国水周”,考虑到“世界水日”与“中国水周”的主旨和内容基本相同,故从1994年开始,把“中国水周”的时间改为每年的3月22日至28日,时间重合,使宣传活动更加突出“世界水日”的主题。
20世纪50年代以后,全球人口急剧增长,工业发展迅速。一方面,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以惊人的速度扩大;另一方面,日益严重的水污染蚕食大量可供消费的水资源。全世界每天约有200吨垃圾倒进河流、湖泊和小溪,每升废水会污染8升淡水;所有流经亚洲城市的河流均被污染。
(黑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