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10时许,上海最大的两家干货批发市场之一———鑫品南北干货批发市场西7幢23号发生火灾,所幸被消防部门及时控制,未酿大祸。
事件
店铺变成“水帘洞”
昨天上午11时,记者赶到这家位于漕宝路万源路上的批发市场看到,火灾已经被扑灭,数辆消防车仍留在现场,消防队员正在检查火场。
由于扑救及时,未造成蔓延,因扑火需要,23号内的大量干货被水淋湿,周围的数家店铺也受到波及,成了“水帘洞”。失火店铺隔壁的张先生,正在将二楼的积水从楼梯上扫下,虽然离火场只有一墙之隔,但他的货物却奇迹般毫发无损。
张先生告诉记者,事发时,他正在店里看篮球比赛,正看得起劲,突然听见楼上呼喊着火了,出门抬头一看,隔壁二楼已经烟雾腾腾。他一想不妙,连忙回店准备抢救财物,看到二楼的电线已冒起火焰。
据市场的一位蒋经理透露,火灾原因可能是23号店主擅自使用明火熏硫磺所致,直接经济损失约在万元以内。
商户
相比隐患更在乎经济
“这个市场的安全隐患存在已久,出事是早晚的事。”一位市民说。但市场内不少店主表示,相比隐患,他们更在乎经济问题。一位杨姓店主说:“我在外面租房子一个月1200元,但不是所有人都愿承受这笔支出,许多人选择住在店里。”
其次,市场内的店铺普遍使用卷帘门,如果发生火灾,卷帘门将会变形,很难打开。因此,卷帘门上必须安装一扇逃生便门,方便火场逃生。但并不是所有店铺都安装有逃生便门,很多店铺如遇火灾,恐将处于逃生无门的险境。
另外,虽然市场方面为每一家店铺都配备了灭火器、逃生绳,但许多店主对此似乎没有概念,有的表示不知道,有的则明确表示不会用。
隐患
生火做饭全在此
昨日下午5时许,记者来到漕宝路一干货市场。此时正值商户做晚饭时间,狭窄的通道里不时飘出阵阵香味。“平时都在这里做饭吗?”记者随意走进一家商户。“一般自己做,很少外面吃。”老板说。
记者跟着一群年轻人走进商铺旁边不到1米宽的过道,找到了香味的源头。这是一个极其隐蔽的“厨房”,使用的是干货市场严禁的煤气罐。“没事的,货在前面,隔得远呢。”正在烧饭的阿姨对记者说,他们一日三餐都从这里出炉。
晚上10时许,记者又来到上午起火的鑫品干货批发市场。在入口处,记者和一正在准备打烊的商铺老板攀谈起来。“早上的大火,大家都围过去看了。”老板说,干货市场一般晚上7点陆续关门。但记者到时,部分商铺楼上却还灯火通明,并夹杂着说话声、电视声,二楼阳台晾晒着许多衣服,里面显然有人。目所能及范围内,记者粗略地数了数,大概就有十多户人家如此。而直到晚上11点,二楼的照明灯一一熄灭,也未见有人走出商铺。“他们肯定都睡了”。一旁的市场保安对记者说。
记者手记
“毛家塘模式”的“拐点”
徐哲
“鑫品”火灾,引发思考。“毛家塘”这种粗放批发市场的模式,是否值得反思?
应该说,“毛家塘模式”的“前世”有其合理性。前几年,租金低,进货渠道灵活,商铺汇集,形成了规模效应。
但随着上海城市发展,小商铺为降低成本,货仓违规住人,甚至建起“楼中楼”,以致火灾隐患频频。
这次火灾后,本报记者调查发现,“鑫品”是区级重大火灾隐患挂牌单位,“毛家塘”是最新的市级重大火灾隐患挂牌单位,两者仅相距一条马路,一旦起火,后果严重。
对此,有关部门不是不尽力,不是不监督。但小商铺被“利益驱动”,却常常“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这种种矛盾的根本,是“毛家塘模式”的力不从心。
上海是个国际化大都市,如何在保障生命安全前提下,让商铺、顾客,政府获得多赢呢?
我们想,反思“毛家塘模式”,正是寻找答案的开始。
新闻背景
在莲花路、漕宝路、万源路一片,有着上海最大的两家干货批发市场:鑫品南北干货市场和毛家塘干货市场。由于市场商铺许多从最早的徐汇区“毛家塘”市场搬迁而来,“毛家塘”成了两家干货市场的代名词。2003年,“毛家塘”市场一家店铺失火;2005年,被列入闵行区重点检查单位;当年7月,鑫品市场被消防部门罚款1万元。作者:晚报李一能 王翔 祝玲 胡晓玲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