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的许多媒体都报道了女大学生专场招聘会的盛况。6000多女生排起来千米长龙,会场外几百米街道上都是等候进场的学生。大学生们拥挤展会,许多展位都被围得水泄不通。真不知道在这样的混乱场面中,大学生们和用人单位怎能进行良好的沟通、洽谈,从而达成相应的协议。
早些时候媒体曾报道,有地方在举办招聘会时,前来求职的人之多把楼梯都挤坏了,有的把展台都压垮了。还好,还没听说过因招聘会引发的其他恶性事件。
可以想象,6000多大学生从四面八方赶到就业市场,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不是一笔小开支。就算这是就业必须的投入和成本,如此赶集似的招聘会效果究竟如何呢?许多学生排了半天队,费了好大的劲儿挤到展台前,也就是瞄瞄用人单位提出的要求、招聘的职位,或者把自己精心制作的简历投上几份,想和招聘人员聊上两句更是难上加难。在这种场合下,求职者和用人单位都很难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此,笔者不得不怀疑组织者的目的。
招聘会作为一种沟通供需双方的形式,曾经发挥过很好的作用。用人单位集中在一起,大学生们跑一次就可以和几十家单位见见面、聊一聊,有的当场就可以签约。但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有合适的环境条件,人数不能过多,就业信息不能过杂。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和求职人数的增加,如今很多招聘会都是人满为患,延续赶集的形式,显然是不合适了。
信息时代,赶集似的招聘会确实该改了。比如,可以利用网络集中发布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大学生们通过网络递交自己的简历。用人单位对求职者进行初审后再有针对性地约学生面试和洽谈。这样做完全可以避免大学生人挤人的局面出现,既节约了双方的时间和精力,还可提高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的效率,同样可以达到招聘和求职的目的。
赶集似的招聘会形式之所以该改而不改,原因在于有关人员的观念没有更新,只图热闹,不讲实效。既没有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更没有体现为招聘单位服务的精神。总之,笔者认为,赶集似的招聘会确实该寿终正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