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全国变暖,山东变暖。受变暖影响,“海豹军团”提前半月抵达长岛;柳枝比往年提前多日吐绿;黄河今年基本无规模凌汛……
据山东省气候中心最新统计,从去年12月1日至今年3月10日,全省平均气温1.9℃,较常年偏高1.8℃。
世界气象日(3月23日)即将到来,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极地气象:认识全球影响。”其中心内容就是探讨全球变暖对极地气象的影响。
气候还会继续变暖吗?应采取哪些应对措施?为此,记者专门采访了省气象局局长、高级工程师王建国。
山东度过第18个暖冬
2006/2007年冬季山东平均气温为1.8℃,是我省从1986/1987年冬季以来的第18个暖冬,与1998年同列1951年以来第二高值,仅次于2001年(平均气温2.0℃)。
1951年-2006年,山东年平均气温每10年升高0.19℃,56年间年平均气温共升高了1.06℃,其中20世纪80年代以后气温明显升高,特别是冬春季升温尤为明显。
1951年-2006年,山东冬季平均气温每10年升高0.38℃,56年间年冬季平均气温升高了2.14℃,其中20世纪90年代以后气温明显升高。
气候变暖仍将持续
我国科学家研究发现:近百年来,我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65℃±0.15℃,比全球平均增温幅度(0.6℃±0.2℃)略高。从1986/1987年冬季至今,我国已经经历了18个暖冬(仅2004/2005年的冬季为正常)。特别是2006年,全国年平均气温9.92℃,成为1951年以来创纪录的暖年。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未来20年-100年中国气温也将升高。21世纪我国气候将继续明显变暖。
与1961年-1990年的30年平均相比,到2020年我国年平均气温将可能升高1.3℃-2.1℃,到2030年可能升高1.5℃-2.8℃,到2050年升高2.3℃-3.3℃,到2100年可能升高3.9℃-6.0℃。
中国沿海海平面年均上升2.5毫米
全球变暖造成海平面上升。近50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年平均上升约为2.5毫米,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据预测,到2050年黄河三角洲附近海面将上升9厘米-107厘米。海平面上升对其中的平原海岸威胁最大,如黄河三角洲及渤海湾、莱州湾,这种类型的海岸以淤泥质海岸为主,防潮能力极差,应加强渤海岸段沿海防潮工程的建设,提高防护堤坝的设计标准;提高沿海重点经济区如东营、莱州市政工程的设计标高,城市环保设施和排水工程也要考虑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极端气候出现频率加大
受气候变暖影响,冬季极冷期可能缩短,夏季的炎热期可能延长,极端高温、热浪、干旱等灾害愈发频繁。渤海沿岸和长江口地区可能会变得更干,台风破坏性更强,移动路径异常,防御难度加大。
2005年的烟威暴雪及去年至今的秋冬大旱,均是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造成的。气候变暖可能加剧厄尔尼诺的发生,1982年~1983年,1997年~1998年发生了本世纪最强的2次厄尔尼诺现象,且1991年~1995年连续发生3次厄尔尼诺。
就山东而言,每次厄尔尼诺与反厄尔尼诺过程都会引起降水、气温发生明显异常。一般当厄尔尼诺与拉尼娜过程ENSO指数达最大(小)值后1个~3个季节内降水、气温将发生明显异常。因为厄尔尼诺的发生,改变了整个热带太平洋冷暖水域的正常位置,而海水温度微小的变化都会对大气环流产生巨大的影响。由于大气总是遵循着一定规律在各个方向不停地运动着,形成各个环流系统,这些环流系统又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着,当厄尔尼诺发生时,整个赤道中东太平洋的大气状况都被改变,这种大范围的变化必然会打乱正常秩序,影响到热带其它地区,并通过大气环流的作用,影响中高纬度地区,甚至给全球带来异常。另外,气候变暖导致降水变幅加大,旱涝出现频率加大。
农业喜忧参半
暖冬对农业生产有利有弊。利的一面主要表现在:利于温室蔬菜和花卉生产,便于开展野外作业和农田水利建设,利于牲畜越冬,节约能源消耗,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几率。但负面影响也是很明显的,如不利于农田增墒保墒,使开春后发生干旱的可能性增大;有利于病菌和虫卵越冬,有可能造成今年的病虫害大发生;不利于降低火险气象等级,易引发森林、草原火灾;为流感等病菌滋生提供了条件。
由于气温偏高,今年小麦旺长苗面积较大,返青期较常年明显提前,生长发育进程加快,抗寒能力下降,如出现低温,小麦将可能受冻。
气候变暖使传染病增多
全球变暖,不仅使许多地区的夏季变得酷热,导致疾病发生率上升,冬季也将变成“暖冬”,病菌、病毒、微生物的滋生和繁衍也将加速,从而使许多疾病蔓延扩散。一些秋季甚至夏季流行的疾病,如腹泻、伤寒、红眼病等,在冬季也有发生。同时人们对于寒冷的适应能力有所下降,一旦冬季寒潮入侵,气温骤降,不仅对心血管病人极为不利,死亡率增大,且常诱发流行性感冒、慢性支气管炎等。全球变暖,会使疟疾、肝炎、脑膜炎、脊髓灰质炎、登革热病、破伤风、霍乱、痢疾等疾病更易流行,应及早做好监测和预防。
应对变暖愈早愈好
持续的气候变暖已经对全球的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系统产生了明显和深远的影响,气候变化问题已经从科学和环境问题,上升为能源问题、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应对变暖愈早愈好。
一方面,我们要采取各种措施减缓气候变暖,另一方面,也要努力去适应气候变暖。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积极抑制高耗能产业,大力改善能源结构。
减排措施:节能和提高能效、开发清洁能源、植树造林、合理使用土地(如退耕还林还草)等;
农业措施:改良作物品种,培育和选用抗逆品种,调整粮食产业结构和布局,发展节水农业等;
水资源保护利用: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调蓄,节约用水,开发空中水资源,海水淡化等;
人民生活保障:改进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立气候变化诱发疾病预警系统等;
海岸带防护:加强对海平面上升的监测,修建防护坝堤等。
我省公布十大气候事件 暖冬、秋旱、暴雨等
本报济南3月20日讯 省气象台20日公布了2006年我省十大天气气候事件。包括我省遭遇暖冬、秋旱、暴雨、雾霾、沙尘等恶劣天气。
平均气温比常年高出两度多 烟台过了一个暖冬
本报讯随着2月份的结束,冬季也告别了烟台。记者从市气象局获悉,由于2006年12月和2007年1月、2月份三个月的平均气温高出常年2℃多,按照气象惯例,过去的这个冬天是典型的暖冬。
我国连续出现20个暖冬 专家预测华北气候将更干
我国已连续出现了20个暖冬,到2020年,我国平均气温将比1990年上升1.3-2.1℃,同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出现变干的趋势。与全球变暖关系密切的一些极端事件,如干旱、洪水、热浪、雪崩和风暴、沙尘暴、森林火灾、滑坡、泥石流等,其发生频率和强度可能会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