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猴儿?不知道,是什么?”今天上午,记者在对“何为毛猴儿”进行随机采访时发现,对于老北京的这个老玩艺儿,只有胡同里的那些老人才记得,年轻的北京人要么说听着耳熟,要么就根本不知为何物。为此,老艺人宁绪庚打算写书,以传承毛猴儿文化和技艺。
首只“毛猴儿”
出自药铺伙计之手
“毛猴儿的发明者无从考据,只知道它是清道光年间在位于城南骡马市的‘南庆仁堂’老药铺内诞生的。”昨天下午,记者来到位于钟鼓楼下的钟楼湾社区拜访了80岁的老艺人宁绪庚,她讲起了毛猴儿的渊源:那家药铺的账房先生对小伙计极其刻薄,伙计们敢怒不敢言,有天晚上,伙计们收拾药材时突然发现,用辛夷做身子,用研碎的白芨做胶在辛夷的相应部位粘上蝉蜕的四肢,再用蝉蜕的眼睛做头,扣上木通切片,做出来的小人儿特像账房先生,大家正传阅时被掌柜发现,掌柜非但没生气,反而觉得这是条生财之道,于是就在药店里卖起了辛夷等“猴料”。
宁老师说,毛猴儿虽然没有五官、表情,但人们却可通过它的肢体动作及背景、道具“看到”它的神情,这便是毛猴儿的最神奇之处。
老艺人欲出书记载“毛猴儿”手艺
“做毛猴儿不难,难的是立意。”宁老师做的毛猴儿数不胜数,光是摆在桌面上的就有拉洋片、天桥杂耍、代写书信、卖糖葫芦、拉胡琴、打腰鼓等记忆老北京风俗的,也有堆雪人、绘画写生等记录新景象的,更有“庆申奥成功”、“北京欢迎你”等奥运题材的。在“为奥运助威”中,29只毛猴儿每一只都惟妙惟肖,没一只重样的;而最令人折服的要数“拍婚纱照”了,摄影师从相机后面探出身来,左手比划着调整新人的位置、表情,右手拉着红色的快门线,择机拍照,那姿态神情真令人啧啧称绝。
宁老师从小就钟爱毛猴儿,7岁时就做出了自己的第一个“钓鱼毛猴儿”。后来,宁老师美术专科毕业后当了小学教师,她常教学生们做毛猴。随着岁月的流淌毛猴儿显得越发弥足珍贵,可是,知道毛猴儿、会做毛猴儿的人越来越少。宁老师说,她正准备写本关于毛猴儿文化、制作技巧的书。
居民希望建“社区博物馆”
留住民间手艺
现在有许多老北京的手艺和绝活儿面临失传危险,因此,钟楼湾的居民们提议说,在钟鼓楼附近建个“社区博物馆”,收集、展示这些民间绝活儿和老物件儿。“还可请来老艺人在那做活儿、带徒弟,边教、边学,边展示、边出售,营造社区文化氛围。”居民刘女士说。
据记者了解,“社区博物馆”已不是新鲜事物,在沈阳、郑州、宁波等地都已建立,有些居民不仅献出了自己的收藏宝贝,还义务讲解藏品的文化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