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踪流浪人群有一个月,年老的、年轻的流浪汉认识了几十个,但说实话,我没读懂他们。这是个复杂的群体,他们生存的方式不同,所坚持的道德底线不同,性格也迥异。或许我根本不应该把他们看作一类人。
在广州大桥下,老张辛辛苦苦捡垃圾捡了一年,走的路加起来有上万公里,可是年底回家前,7000元的积蓄一夜间被其他流浪汉偷了。
那么,怎么去看待这个特殊的群体呢?
说实话,他们中不少人的命运值得同情,如不到一岁随父母流浪的茹乐,如一年积蓄被盗窃的老张。可是,看见那些成天想着怎么“出工”偷自行车,怎么多讨几个钱的年轻人,你实在不能理解为什么他们会完全丢掉了幻想,丢掉了改变现状的勇气。难道就如梁遇春所说的那样,“自然创造我们时候,我们个个都是流浪汉,是这俗世把我们弄成个讲究体面的规矩人”?
不管是政府,还是公益性组织,现在都非常重视对这一流浪人群的帮扶,救助机构曾多次给他们送物资,送食物,多次为他们治伤治病,免费送票让他们回家。就连“胡子”也说“政府没得说,要怪就怪自己”。可是,他们为什么会顽固地流浪在都市的边缘呢?显然,这也不是一个能从体制上,从管理上能解释的问题。
或许“老李”的话能对这个群体作出一个适当的评价——“人与人是不同的,我们就是没有理由地喜欢这种生活。都习惯了,改也改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