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开始,广西桂林一高校的大三学生王林(化名)先后在桂林和上海投递了90余份简历,申请见习岗位。
现在眼看见习期就要到期,见习岗位还是没着落,王林一筹莫展。
桂林上海4个月觅职
去年11月底,王林开始为自己下个学期即将到来的见习期“未雨绸缪”,“我们学校规定,大三下学期的2月至5月是见习阶段,而这些见习岗位必须由我们自己去找。
王林学的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无论是招聘会还是求职网,哪里有工作岗位,我一定会去投一份简历。企业招聘人员看到我不是桂林本地人,总会问我,是否实习完就会回家乡发展。”
最终,王林决定回到家乡上海再谋见习岗位。今年1月21日回到上海后,王林在网上又投递了62份简历,先后去了5次招聘会,可收获仍然“寥寥无几”。
“专招见习岗位的公司不多,我忙活了两个月,最终仅有4家单位让我去面试。”王林坦承,自己已考出7张与本专业相关的证书,且对工资没有任何要求,唯一的愿望就是,能在一家企业中见习4个月。
眼看学校的见习期已过了一半,可王林的见习岗位仍无着落,“到目前为止,那4家去面试过一次的企业都没给我回应,我想希望也不大了。”王林说。
公司更愿招长期员工
随后,早报记者致电王林曾面试过的希特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询问其在招收见习生方面的政策。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不会专门开设见习岗位的招聘,但也不会排斥一些符合条件的大学生来公司见习,“我们公司目前也有部分优秀大学生来短期实习。”但该负责人也表示,从长远培养员工的角度考虑,公司更愿意招收一些能在公司稳定且长期工作的员工。
学校有责任提供岗位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招生就业办公室主任宋江东告诉早报记者,替学生找见习岗位这是每个高校的责任所在,“学生见习是教学任务以内的,所以学校有责任提供相应的见习岗位。”宋江东表示,而那些靠自己力量逐个去找实习岗位的可能会有些难度。
同时,宋江东建议说,找见习岗位不一定要局限于本专业,可以打破专业,这样不但视野得到拓宽,收获也会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