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鄢修民(北京人艺著名服装设计师)
开栏的话
为了迎接中国话剧百年,本版特邀从小生活在北京人艺的牛响玲女士,开这么一个专栏。牛女士是人艺著名演员牛星丽与金雅琴之女,咱们请她谈谈她眼中的郭沫若、老舍及焦菊隐、欧阳山尊等的喜怒哀乐,于是之、朱琳、蓝天野等著名演员的台上台下,《龙须沟》和《茶馆》背后的故事,您瞧可好?别小瞧这一个个小故事和小片段,滴水见太阳,保不齐能折射出新中国话剧事业的脚印和脉搏呢!同时,我们力争让它生动、好看。
专栏的名字,就叫“人艺往事”如何?您多捧场,今天可是头一篇。
——编者
人民共和国创建的第二个年头,百废待兴。但北京市政府已经下定决心,要先整治那条让老百姓活得难受的臭沟——龙须沟了。这件事刺激了生于清末、学于西洋、成名于民国又刚刚从美国赶回故土的一位作家,他叫老舍。他提笔写了一个剧本,就叫《龙须沟》;这事还刺激了一位深受法国戏剧浸润、一直在话剧与京剧间无所适从的导演,他叫焦菊隐。一个老舍,一个焦菊隐,加上新中国刚刚组建起来的、集中了形形色色的话剧演员的北京人艺,在焦菊隐一句“要贴近百姓,一片生活”的指引下,成就了一出伟大的戏剧。
焦菊隐先生当年对于剧组全体下了个死命令:每个人都要去龙须沟体验生活,去接触百姓,去亲身体会老百姓的生活,去寻找认同。他要求每一个演员,不管角色大小,都要写出自传,要用生活创造生活的艺术。我父亲牛星丽是《龙须沟》的服装设计,焦先生要求他,“不管什么人,只要往台上那么一站,必须让观众看出来,这个人物的出身、职业,说通俗点,就是让观众一眼看出来他是干什么的。”我妈金雅琴是在旧社会已经成名的明星,在《龙须沟》里被分配做舞台效果,剧中有一段打铁的戏,我妈觉得这很容易,没当回事。排练时,焦菊隐先生忽然就发了很大脾气,喝问:“那铁是谁打的?!”我妈吓得哆里哆嗦从后台走了出来。焦先生一看,是个20岁的小丫头,也没多说,命令道:“明天早上去天桥看一看,打铁师傅是怎么打的!”
我妈没敢吭气,第二天天不亮就奔了天桥。到铁匠铺一看,傻了眼——原来打铁是那样好看,几个精壮男人,光了膀子,露出健美的身材,把铁打得节奏分明,铿锵悦耳。“叮当,叮当,咣,咣,叮叮当!”个中所蕴含的“力”,令这些社会底层的汉子格外的美。我妈几乎看迷了。回剧院再做打铁的效果,焦先生笑了,满意了。
北京人艺,郭沫若等三大编剧,焦菊隐等四大导演,于是之、朱琳等著名演员以及我的父母,他们因对中国人的生活的熟悉而创造出了中国的话剧。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父辈们创立的“北京人艺风格”,那就是以实实在在的中国人的生活为基础。在舞台上,他们因中国人的苦痛而悲哀,他们因中国人的欢乐而欣喜。这种风格,现在还在被我八十岁的老病残衰的妈妈坚持着,获得东京电影节与金鸡百花奖“影后”时,她说,“这仍然是北京人艺风格的胜利。”这太是肺腑之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