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是个多元化的社会,华人的婚姻自然也呈多样性。
一般来说,中国人比较保守,对异族婚姻不容易接受。过去不少广东移民把男性娶的洋媳妇叫“番鬼婆”,把女性嫁的洋丈夫称作“番鬼佬”,这里表露出来的是明显的偏见。
不过在美国,有的华人很早便破了祖宗的这个规矩了。
19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美国西部因为金矿的发现和太平洋铁路的修筑而逐渐发展起来。参与这一过程的工人,既有从中国去的华人,也有从欧洲去的爱尔兰人。虽然他们肤色不同,但爱情是没有肤色区别的。尽管华人与爱尔兰人白天在工地上曾经拼得你死我活,尽管1850年加州议会还通过《反异族通婚法》,但在1857年纽约的《哈泼斯周报》和其他一些流行杂志上,就曾经报道过少数华工与爱尔兰移民妇女通婚的消息。
被称为中国近代留学生鼻祖的容闳,晚年定居美国,娶的妻子就是一位白人。
如此算来,美国华人异族通婚不及东南亚久远,但起码也有一个半世纪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华人异族通婚越来越多。对此,美国一些华人学者已经有了不少的研究成果。
其中较早的有李瑞芳,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她先后出版过多部有关美国华人的著作,有的还被列为研究美国亚裔问题的必读参考书。她在1990年出版的《华人与异族通婚》一书中就不乏真知灼见。薛素珍与陈静两人,在深入社区调查的基础上,1993年出版了《美国纽约华人家庭》。在美国杜鲁门州立大学历史系任教的令狐萍教授也于1999年出版了《金山谣——美国华裔妇女史》。
根据相关资料,美国华人异族通婚率,从1970年到1980年,纽约平均为27%。这个比例,美国西部比东部还要高一些。1980年,加州华裔异族通婚率高达35.6%。换句话说,每3个华人就有1个异族通婚。
当然,异族通婚也并非简单地进入“民族大熔炉”,它不可能把一切差异都熔化掉。所以近年便有人提出“生菜盘”概念。意思是说,各族裔人民融入主流文化的同时,也会而且也应该保留和弘扬本民族的一些传统文化。这好比一盘混合起来的生菜,每个品种仍然能保留其原有的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