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3月21日,科技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16部委联合发布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这是中国今后15年来中医药发展的总纲领,相当于国家对中医存废之争表了态——今后,国家将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标准,规范并争取成为传统医药的国际标准。
《纲要》指出,中医药国际化的目标是要使中医药理论和实践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争取中医药的合法地位,使中医药服务和产品逐步进入国际医药和保健主流市场,中医独特的医疗保健康复模式及其价值逐渐被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
解读
中医国际标准不会套用西医体系
《纲要》摘录:今后15年,将制定若干鼓励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法规,建立国际社会认可的中医药临床治疗、中医教学、科研等标准体系框架,以争取中医药的合法地位,使中医药能够进入西方国家医院、药房和医疗保险系统。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高思华说,打造中医药的国际标准,并非将中医药同化于西医药体系,而是要按照中医中药自身规律和特点,建立中医药的标准体系,然后向国际推广,得到各界的认可。
西医是实验医学,注重实验证据和去除致病因素,中医注重临床证据和调整人体机能。按照西方医学标准好像没有哪味中药可以治疗疾病,但是在中医辨证施治理论指导下组成的中药配方,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因此,中医药标准的建立,应该遵循中医药的规律和特点,绝不是要套搬西医西药的标准。
目前,国家已经有逾亿元的投入,用于研究、制定针对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疑难疾病和数十种常见病的中医药优化治疗方案,这将为中医药治疗疾病的临床标准规范的建立起到很大的作用。
中医需现代化方式传承发展
《纲要》摘录:相关部门将对民族、民间医药传统知识和技术逐步开展系统的挖掘、整理、研究和现代诠释,构建中医药知识库;收集整理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用药方法并进行系统研究;对传统制药技术和老药工经验进行深入研究,使之成为规范化的工艺技术。
高思华认为,继承是中医药创新的基础,也是推动中医药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中医学的发展,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和消化现代科学技术来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
在目前实施的“十一五”支撑计划项目中,也正在延续“名老中医经验传承”项目的实施,以“师带徒”培养新一代名医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正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同时,一些民间老中医的经验和特色诊疗技法,也都在搜集、挖掘和整理过程中。
目前中医药的发展,还应该注重将中医药的理念、理论、经验和成就等,用现代化的语言向公众宣传,以让更多的业外人士了解中医学、理解中医学和支持中医学。
现实
中医院校的中医课程仅三成
刘倩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学生。她的课程是这样安排的:中医课时仅占33.86%,西医课时却占到39.38%,英语、计算机等公共课程占26.76%。“中医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的重要缺陷,是阻碍中医发展的重要原因。”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医药战略研究课题组主要负责人贾谦说,他认为目前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在基础教育系统的弱化就直接导致了学生理解中医概念和理论的困难。学好中医需要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广博知识做基础,没有公式可套,不能靠演算得出答案,而建立在直觉思维之上的“悟性”非常重要。从小通过数理化培养出逻辑化、概念化思维方式的学生一开始就存在“先天不足”,难免对阴阳、五行等中医基础概念产生“玄学”的念头而排斥中医。
中医人数50年内缩水一半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医药战略研究课题组调查数据显示,现在真正能用中医思路看病的不过3万人。比中医人数缩水更可怕的,是很多中医院并不以中医手段来治病。很多中医院甚至采用西医为主、中医为辅的治疗手段,而开药甚至也开西药。
(综合《北京晨报》《新京报》)
中医存废之争(链接)
2006年末,有人发起“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的网络签名活动,一时引发全社会对中医药前途的争论。
对此,卫生部部长高强表示,要充分认识中医药在中国的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继承发扬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在城市社区和农村卫生服务中大力推广采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发挥中医药在医治艾滋病等传染病、慢性病和疑难病症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完善中医药继续教育制度,提高中医药人才队伍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