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在北京市行知实验学校上初三的农民工子女李小玉(中)在教室上自习。目前,她正面临到哪里上高中的难题。 刘龙摄 |
一转眼,一大批“流动的孩子”——农民工子女在城里长大了。在政府和社会的关爱下,他们和城市孩子一样,接受了义务教育,同在蓝天下成长。但随着初中毕业的临近,新的问题又凸现出来。
“按照我国现行的学籍管理制度,流动儿童在城市里很难有上高中的机会,这会影响到他们就业,如果没有好的出路,他们又不愿意离开城市,该怎么办?” 3月22日,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接受记者采访时,对这些孩子的未来表示深深的忧虑。
他们已经回不到农村 城市能接纳他们吗?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对流动人口抽样调查的最新结果显示,从1997年到2006年,北京市流动儿童规模从15.5万增长到50.4万,增加了2.25倍。成年流动人口中的未婚人口将可能导致流动儿童的进一步增长。而这些流动儿童,绝大多数是农民工子女。
陆杰华教授分析说,在北京市的农民工子女中,生在北京、长在北京的比例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子女事实上已经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这些孩子与老家基本上失去了联系,很多已不具备在老家生活所需要的各种文化、习俗和知识,甚至连语言都不通了。更重要的是,这些流动孩子与他们的父辈完全不同,他们没有父辈的恋乡情结,基本不可能回到户口所在地的乡村,北京以及类似的其他城市,将别无选择地接纳他们。
陆杰华说,几年前,城市农民工子女问题主要表现为义务教育阶段上学难。由于各地政府的重视,这一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随着农民工子女年龄的增长,他们还会面临就业、婚恋等多种问题。他们能不能平等地在城市里就业?能不能在城市里“像样”地就业?如果对上述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话,他们的出路又在哪里?
他们也想上大学 城市高中能敞开大门吗?
有调查表明,农民工对子女的期望值并不比城市的父母低,许多人把“上大学”、“有出息”作为孩子的重要发展目标。在农民工子女完成义务教育后,一部分人可能返回原籍继续高中学业;也有一部分人由于已经成为事实上的“二代移民”,在城市接受高中教育的需求和愿望逐渐增强。对此,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础室副主任汪明认为,及时制定相关政策,统筹规划他们在城市接受高中教育问题,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教育命题。
汪明多年来一直关注、研究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他认为,由于长期以来受“二元”经济和户籍制度的限制,我国城乡教育发展水平差距较大,造成农民工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比较低。正是由于农民工自身的文化素质不高,因而他们把自己的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子女的身上。解决农民工子女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问题,既是农民工自身的一种迫切愿望,也是提高我国未来劳动者整体素质的现实要求。
为了将来顺利就业 他们会接受职业教育吗?
教育部最近公布的教育统计报告表示,2006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达到731.4万人,比2005年增加75.8万人,增长11.6%,连续两年增速超过10%,有望提前实现《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的目标。一些专家认为,解决农民工子女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特别是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正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
汪明分析说,近几年来,我国高中阶段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增势显著。同时可以看到,在我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过程中,各行各业对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需求日趋旺盛,特别是第三产业的迅速成长,为中等职业受教育者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强。着眼于满足农民工子女未来的就业需求,中等职业教育无疑将会成为农民工子女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一个重要选择。当前,如何与对待城市学生一样,通过助学金、奖学金、贷学金等多种形式,为农民工子女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提供便利,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新的课题。
没有阳光照不到的角落 能否迈过户籍门槛?
多年来,户籍改革一直是人们热议的话题。由于户籍的限制,许多农民工子女难圆求学梦。人们在期盼:户籍改革何时能有破冰之举?
陆杰华教授指出,除逐步开放城市中等教育资源、对农民工子女给予倾斜外,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及早改革现有户籍制度,逐步从户籍制度向居住证方向过渡。对农民工子女应逐步降低在城市就业的门槛,比如通过居住时间来设置就业门槛,而不是简单地采用是否城市户口的做法。同时,还应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农民工子女与当地的社会融合,使他们能够像城市人那样工作和生活。陆杰华呼吁,希望城市政府部门及早重视、研究、解决这个问题,为农民工子女求学、就业创造更好的环境,提供更多的机会。(袁新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