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月18至20日,北京市气象台对外发布的24小时最高气温预报与实际情况出现了较大偏差,引起了市民的抱怨。北京市气象台称,对于预报失误给市民带来的不便表示歉意(据3月22日《北京晨报》)。无独有偶,上周三,因为报错了樱花盛开的日期,日本气象局官员在电视上向全国民众鞠躬道歉(据3月15日《环球时报》)。
在人们的印象中,气象预报出现失误是很平常的事,毕竟要想气象预报百分之百准确,以目前人类的科技水平还难以达到。但现在,北京和东京的相关官员却不约而同地就预报失误向公众道歉,这让人不得不反思我们长期以来对于气象预报失误的“宽容”,以及气象预报背后的公共服务精神。
我们知道,任何公共服务背后都应该有“责任伦理”,治安环境差,公安机关要担责;儿童辍学增多,教委要担责;救灾不力,民政部门要担责。而同样作为公共服务的气象预报,其“责任伦理”却很模糊,常见的情况是,气象预报失误,气象部门很少站出来向公众进行说明和解释,而那些重大的预报失误,则常常被归咎于技术或客观因素。
气象预报这一公共服务的“权责不对等”,无疑是不正常的现象。没有责任担当,公众对于气象部门的质疑和责难就没有疏解的渠道,长期下去,将会影响气象预报的公信力。没有责任担当,气象部门的工作将缺少外部监督的压力,这不利于推动气象服务技术和质量的改进。
在现代社会,气象预报无“小事”,失误的预报会给社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譬如误报明天有雨,原本计划好的室外活动都将会取消,从商家到学校到社区到旅行团都会受到影响,譬如误报升温,那民众穿衣减少,可能导致许多民众感冒生病,不能正常上班、上学,若是老人可能还会引起并发症,导致医院就诊量大增,人满为患。
可见,一次气象预报失误,其背后的经济损失和社会成本是惊人的。不让气象预报出现一点失误是不可能的,尤其目前全球气候变暖,气候环境变得不稳定,所以精确进行气象预报难度是越来越大。但越是如此,气象部门的责任越不能有任何推卸,失误就是失误,它对社会的影响已经造成了,必须有人站出来承担道义的责任,表达歉意、作出解释并请求谅解,在重大预报失误面前,气象主管官员走上电视向全体公众郑重鞠躬道歉也不为过。
建设“责任政府”,这应该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不但包括手握重权的管理和执法部门,也应包括像气象这样的公共服务部门。但愿,道歉能成为气象部门“责任伦理”建设的一个起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