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七十载风雨历程,第一医院植根于社会、服务于民众,积淀了“宽厚、务实、稳重、执著”的文化特征,铸就了“仁心仁术、至诚至善”的医院精神。
医院老名医深得患者信任。
经常性的质量检查提高了医疗质量。
医院加强急救基地建设,提高了急救效率。
本组摄影 记者 梁伟
2006年门诊量165万人次,急诊量27.5万人次,出院病人数4万余人次,在全省综合性大医院中位居前列(闽南最高)。今年,厦门市第一医院又开始续写新的辉煌。
今天上午,厦门市第一医院综合病房楼正式落成,急诊综合楼同步奠基。两大民生工程均秉承“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前者可为第一医院增加床位460张,使医院总床位数达到近1400张(不包括各分院床位);后者将使第一医院急诊年接诊能力由现在的20万人次提高到40万人次。落成后,急诊急救包括检查、手术等都将在急诊大楼内完成,大大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作为厦门乃至闽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三级医院,第一医院在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中迎来了高速发展的大好时机,并在“创三甲、建名科、上水平、争一流”活动中取得丰硕成果。
首席质控师制度
打造最安全的医院
“医院工作千头万绪,最大的一件事就是医疗质量,质量决定医院的兴衰成败。”谈起医院发展,第一医院院长杨叔禹毫不犹豫地说。
事实上,第一医院在持续改进医疗质量方面早已形成自己的特色,其中最具开创性的当属首席质控师制度。去年,第一医院抓住医院管理年活动和三甲医院评审的契机,进一步推进和深化首席质控师制度,全方位提高了医院诊治水平与服务质量。
医疗质量的提高,吸引了更多的就医病人,而患者就医费用却持续下降。据统计,2006年医院人均门诊费用98.02元,与控制线103.1元相比,下降了4.93%;人均住院费用6612.67元,与控制线7042.34元相比,下降了6.1%;药品占收入的30.53%,远远低于国内同类医院平均水平。按照同比口径计算,至少为群众节省医药费用2500多万元。
医院以推行落实首席质控师制度为切入点,开展关键环节重点检查,建立医疗工作缺陷档案,并与晋升、评优等合理挂钩。
杨叔禹介绍,在深化首席质控师制度的同时,第一医院还认真落实三级医师查房制度、门诊与急诊首诊负责制度等核心医疗制度,全面提高了医疗与护理水平。
在争创三级甲等医院的过程中,第一医院建立了医疗质量管理岗位挂职轮岗制度,规定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必须到医务部或质控科轮转,以增强科室管理层的质控意识。
医院还建立了护理三级管理体系,每月制定护理质控计划和目标,在护理首席质控师查房的基础上成立护理质量考核小组,在检查过程中持续改进质量。注重构建和谐护患关系,增强人性化服务意识及主动沟通意识。
急救基地
病人不动医生动
第一医院急诊部是我市的重点急救基地,2005年11月份,一院在厦门市率先开通“脑中风、脑外伤”绿色通道,到2006年绿色通道救治患者达2682人次。过去3—5小时才能完成的工作提前到30~60分钟内完成,为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间。
该院急诊部拥有一支完善的人才梯队,有专业医师29人,配备抢救、监护及各种观察床位近百张,具备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及抢救制度。近10年来,第一医院急诊量平均每年以15%的速度快速增长,按此速度估算,到2010年,该院急诊总量将达到每年近40万人次,抢救危重病人总量每年将增至1万多人次。
急救工作必须争分夺秒,很能考验一个医院的应急能力和综合医疗水平。去年,三位著名科学家不幸同时发生车祸,紧急送入第一医院抢救,面对如此复杂、重大的医疗保障任务,急诊部、ICU、神经外科、骨科等科室通力协作,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取得良好的救治效果,第一医院的应急保障水平和综合救治能力因此得到国家、省、市级会诊专家的赞誉,中央保健办、省、市主要领导也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
毫无疑问,急诊综合楼投入使用后,第一医院的应急处置能力将实现新的飞跃。第一医院副院长童绥君透露,该大楼将严格遵照第一医院作为我市急救基地的“急诊一站式”标准进行建设。目前国内的急诊大部分采取分科医疗,常因科室衔接不当而耽误病人急救,一个伤口要三四个科室缝合的现象屡见不鲜。而新大楼建成使用后,将与国际接轨,采取分区医疗的模式,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分为“抢救”、“重症”、“普通”三个区域进行医疗。院区内楼与楼之间将以通道相连,急诊部内将配备检验科、放射科,各种辅助检查设备一应俱全。届时,病人在大楼内即可完成全套检查,大大减少频繁搬动可能带来的危险。此外,楼里还将配专科诊室,由急诊部根据实际需要及时呼叫专科医生参与救治会诊,做到“医生动病人不动”。
童绥君表示,在急救硬件设施全面提升的同时,第一医院也在加紧通科医生的培训,计划在新楼投入使用后实行通科医疗,减少以往分科急救的弊端。
队伍建设
引进人才助推学科建设
人才是核心竞争力。近年来,第一医院把培育本土人才与引进外地人才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到去年底共拥有高级专业技术人才400余人,其中硕士、博士200余人,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20人,有15人获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去年,有15位厦门市德高望重的老专家当选为“一院名医”,14位青年专家当选为厦门市首批医疗学科带头人,18位青年专家被评为厦门市医疗学科带头人后备人选。在开门纳贤的同时,医院领导主动和优秀人才谈心,并对重点人才进行跟踪随访。
为更好地给重点人才施展才华搭建平台,促进学科建设发展,医院为学科带头人配备事务助理,同时还设立专项经费资助重点人才继续深造。为全面提高人才综合实力,医院特地邀请新加坡、中国台湾以及泛太平洋管理研究中心的医院管理专家来厦培训。医院目前正在与厦门大学人力资源研究所合作,评定医院优秀学科带头人。
在加大人才建设的基础上,医院学科建设取得可喜的成绩。去年,泌尿系统疾病诊治中心被评为厦门市医学中心、耳鼻喉头颈外科被评为市重点专科。
医院在科研方面也取得累累硕果。去年,该院的博士后工作站在全省地市级医院中以最高分获审批,目前已有五位博士办理进站手续。去年,该院申报课题数和获得立项数都达到历史新高,组织完成了144项各级科研项目申报,其中有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还组织完成了4项科研成果鉴定,获得厦门市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各1项。其中由李文岗博士、李滨主任主持的《肝门部胆管周围血管丛形态学改变对肝门部胆管及肝脏影响实验研究》项目获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了市卫生系统16年来“零”的突破。记者楚燕通讯员 那伟 高树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