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文明富庶新烟台,根本的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今后五年全市经济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工作重点是:
坚持加快转变增长方式,推动经济进入科学发展新轨道
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上,放在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上,放在速度、结构、质量、效益、后劲相统一上。
坚持改革开放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增创竞争发展新优势
坚持靠改革激发活力、靠开放借助外力、靠科技提升核心竞争力,使改革、开放、科技三大动力紧密结合,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继续把对外开放摆到全局战略位置,着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大力引进支柱产业龙头项目、配套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高度重视引进发展总部经济和研发中心。大力培植出口骨干企业、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积极增加紧缺资源、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进口,坚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企业走出烟台谋求发展。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出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在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制药和先进制造等优势领域,大力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提高“烟台创造”比重,力争到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到40%。要抓住入世过渡期结束的有利机遇,做大做强金融产业。积极推进企业境内外上市,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和搞好资本运营。继续搞好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使经营性国有资产向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重点骨干企业集中,大力提高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和控制力。
坚持城市与农村统筹发展,构筑城乡共同繁荣发展新格局
把解决“三农”问题摆到重要位置。以发展农村经济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从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的大局着眼,加快发展城市经济,力争经过5年努力,使中心城市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达到50%以上。把县城和小城镇建设与县域和镇域经济发展融为一体,推动7个县级中心城市成为半岛城市群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一批综合实力强、聚集程度高、辐射作用大的小城市和中心镇。把园区经济作为推进城市化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来抓。烟台开发区要以挺进国家级一流开发区和当好全市发展“龙头”为目标,高新区、出口加工区和各级各类园区,也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发展步伐。
坚持把民营经济与服务业作为突破重点,激发经济增长新活力
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富民强市的重要措施来抓,放心、放手、放胆、放量地发展民营经济。在政策层面实施大推动,落实“非禁即入”政策,构建融资担保、信用评价、人才培训、技术信息和法律维权服务体系,营造民营经济大发展的宽松环境;在落实层面采取大行动,善于发挥民营经济的群体优势,抓出一批有特色和竞争力的产业镇、专业村,促进民营经济在量上充分扩展、质上显著提高。发展第三产业,全力突破旅游会展、商贸餐饮、现代物流和金融保险四大重点产业,加快发展信息服务、文化传媒、社区服务三大新兴产业,大力推进大南山旅游开发等50个服务业重点项目,做大做强50户服务业龙头骨干企业。争取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6%以上,在全市新增生产总值中贡献40%以上的份额。
坚持临港产业与海洋经济互为依托,拓宽发展新空间
在更好地利用陆地资源的同时,要充分利用港口和海洋资源优势,推动“以港兴市”,发展海洋经济。以烟台港为龙头,培育协同竞争、错位发展的港口群。以构建东北亚地区区域性大型枢纽港为目标,加快推进烟台港西港区建设,带动全市港口功能调整和港航业发展。到2010年,全市港口吞吐量力争突破2亿吨,集装箱达到300万标箱。抓好开发区、蓬莱、龙口和莱州等临港产业园区建设,培育发展石化、造船、汽车、铝业、电子信息和食品加工六大临港工业。加快大宇造船等大项目建设,尽快提高我市造船能力和水平,力争在“十一五”末达到300万吨。规划建设烟台港西港区、芝罘湾港区和龙口港区三大核心港区的物流园区,逐步形成面向东北亚地区的大型物流中心。大力膨胀发展海洋渔业、滨海旅游、海洋机械制造三大支柱产业,培育海洋生物制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矿产、海洋能源和海洋服务五大新兴产业,推动海洋经济全面发展。经过5年努力,使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25%以上。
坚持软硬环境配套并举,打造赶超发展新环境
继续从战略高度抓好硬环境特别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把事关我市经济命脉和长远发展的德龙烟铁路建设作为首要项目全力推进。搞好烟大铁路轮渡运营等,加快推进烟台港西港区、海阳核电、胶东引黄调水、机场和火车站改扩建等重大工程项目。按照国家确定的投资方向,强力推进战略性重大项目建设。在软环境建设上,全面加强机关建设,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提高办事效率,优化政务环境;巩固提高“魅力城市”、“文明城市”、“平安城市”、“金牌城市”和“长安杯”、“人居奖”等创建成果,提升综合发展环境。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全面推进引才、育才、聚才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