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时髦中小学生青睐
“67857753”———这不是一个电话号码,而是刘力老师在课堂上没收的小纸条。问了传纸条的同学,刘老师才明白这串数字的意思———“老地方不见不散”。
刘力是鹤岗某中学初一语文老师,参加工作不久,她就遇上了难题:和这些十一二岁的学生们交流有时有点费劲。
原来这些看起来奇怪的语言就是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主要是网友临时“创造”的特殊的信息符号或特别用法。随着中小学生接触网络越来越多,他们也开始喜欢使用这些简单、时髦的语言。
孩子不好好说话老师家长担忧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像“酱紫”(这样子)、“虾米”(什么)、“偶稀饭你”(我喜欢你)、“GGJJ”(哥哥姐姐)这样的网络词语甚至会出现在学生作文中。课上回答问题,有的学生会“不小心”说出网络语言。学生小军解释说:“可能是平时说话、写日记用多了,回答老师的问题就情不自禁地说出来了。”
刘老师平时也上网,知道“汗”、“闪了”、“886”、“PLMM”等简单的网络语言,而一些老老师对于这些奇言怪语就感到困惑。一天,一位老教师问刘力“PK”(PlayerKiller缩写,意为玩家格斗,引申为一比高下)是什么意思。原来,这位老师让男女同学分别读课文,有个学生突然问:“老师,这是让男生和女生PK吗?”
对于学生们使用网络语言,很多老师表示担忧。哈尔滨市资深语文老师王庆说,人们在网络、口语中为了交流的方便,偶尔使用是可以的。但对于少年儿童来说,经常使用网络语言会影响他们对母语的学习。
嘉卫是哈尔滨市某小学五年级学生,她也会一些网络词语,比如上街买“漂漂”的文具,会和小伙伴说:“你看这是什么‘东东’?”文静觉得这样说话挺好玩的。
哈工大附中一位学生家长杨女士抱怨说,儿子上初二,平时聊天他会时不时地蹦出一两个大人听不懂的词儿。她感觉现在和孩子交流有些困难,似乎有代沟了。这位家长担心,孩子平时不好好说话,如果在作文中也写这些奇怪的话,在考试中肯定会吃亏。
教育专家建议及时引导
针对这一现象,一些老师认为信息时代学生使用网络,肯定会接触到网络语言。老师和家长不应盲目排斥,而应该适当地学习网络语言,以便与孩子交流,并有效地引导他们。有的老师索性把同学分成两组阅读课文的教学形式,说成“PK”,以提起同学们的兴趣。这种办法自然而然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采访中,老师和家长普遍认为,少年儿童不比成年人,他们辨别是非能力较差,很多时候不清楚什么是对自己有益的。少年儿童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但他们所吸收的东西常常只是觉得好玩而已。
我省教育学专家向记者介绍,中小学生是接受汉语教育的最佳时期,这一阶段他们的母语体系并未形成,而现在的少年儿童是读图长大的,过多地接触网络语言对其语言学习是不利的。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沈铭明教授认为,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有许多优美的词句,而网络语言简单直接,使得中国文字的内涵和美感都降低了。中小学是语言、文字、文化水平打基础之际,这时学习到的东西都会烙印在脑里。俗话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网络语言一旦成为习惯,他们就会以网络语言为标准而混淆或完全不知道原来的标准语言。
针对少年儿童使用网络语言这一现象,教育专家表示,首先,不鼓励学生用网络语言写作文,因为它不符合语言规范。再者少年儿童应该更多地学习传统规范性语言,中小学生过早地使用网络语言,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链接
网络语言标本
“摔锅”———帅哥;“偶”———我
“小强”———蟑螂;“银”———人
“铜子”———同志;“酱紫”———这样子
“虾米”———什么;“粉”———很
“灰常”———非常;“表”———不要
“稀饭”———喜欢;“拍”———反对
“东东”———东西;“顶”———同意
“FT”———晕倒;“汗”———惭愧
“high”———兴奋;“寒”———吃惊
相关举措
江苏省南京市语委要求对作文中出现网络语言的学生,教师要批评并帮助其改正,要将把语言文字规范纳入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提倡有条件的学校在高中学生中开展普通话培训测试,力争使高中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达到二级以上标准。(黑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