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进程,大批农民工涌入城市。随之而来的是这个群体如何对他们的子女进行家庭教育、怎样处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矛盾问题。今年1月15日,在哈尔滨市洁净小学,百余名进城务工农民参加了农民工子女家长学校开班第一堂课———“同一蓝天下共谱成长篇”。
农民工家长和他们的孩子
哈市洁净小学坐落在南岗区,外来务工家庭较多。校长韩金玲对本校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进行调查,发现农民工子女占全校学生数的36%;其中一些家长在追求经济收入的同时,往往以牺牲子女家庭教育为代价,把子女放在老人身边,甚至让孩子自己照顾自己。
家庭环境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生存在社会底层的这些农民工们没受过这些教育,那么他们怎样对待自己的孩子呢?带着疑问,记者走进南岗区学府三道街白家堡,这里居住着近百户农民工,人们称之为“城中村”。
这个群体中有从事批发零售业、餐饮的个体小老板、有摆地摊卖菜、擦皮鞋、拉三轮、看大门、收破烂的自谋职业者。虽然行业不同,但他们廉价的住房和肮脏的居住环境却有相同之处,子女根本谈不上什么学习环境。在这条街上,两个年龄约八九岁的孩子在你追我赶。记者走上前,问:“休息时,父母陪你们玩吗?”其中一个叫张亮的孩子说:“我最怕放假,爸爸妈妈是清洁工,他们整天早出晚归,把钥匙挂在我脖子上就不管了。”记者又问,“平时父母怎么教育你?”“他们告诉我要好好学习,将来赚大钱!”小张亮质朴地回答。
在一个水果摊边,记者看到一个大约十来岁的小女孩上秤收钱的动作相当熟练。见记者夸孩子能干,女孩母亲说:“一个人有时候干不过来,让孩子帮我,省得花钱雇人,还可以让孩子锻炼一下。”记者问起孩子的家庭教育,这位母亲回答:“我这不就是教育孩子嘛,再说教育孩子的事归学校管啊,要不送她上学干什么!”
韩校长说,外出打工人员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实施家庭教育时家长多以简单说教为主;因势利导型家长仅占13%%;放任自流、简单粗暴型、溺爱型等共占22%。单调的教育方法无法激发孩子的认同感,很难收到效果。
家长们也有“无奈”
每到放寒暑假的时候,学校就出现强烈的反差:城里孩子纷纷进入少年宫或社会办的各种兴趣班学习绘画、书法,假期生活丰富而有意义,而农民工子女却成了被遗忘的群体,他们或无所事事,或四处游荡。
肇源县进城农民工蒋某告诉记者:“白天忙着务工,晚上累了就休息,根本没时间送小孩学这学那,更谈不上陪孩子学东西。”务工人员唐先生说:“进城农民工不容易,每个月辛辛苦苦干下来,好的挣一千多,但房租、生活、医疗、小孩入学等等费用开支不小,如果还要负担假期小孩的培训费用,的确是承受不起。”
家庭教育专家李晓凡说,城里家长围着孩子转,而农民工的孩子却盼着和家长说上几句话。农民工来城市谋生,生活艰辛是城市人难以体会的。其实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儿女成才,但是却错误地认为孩子有书读,有人管了,就可以安心地赚钱了。
记者从近10名农民工家长那里了解到,由于父母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往往重智轻德。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上学的目的就是学好算术、会找钱、不算错账,有些甚至把学校当成幼儿园,只要不出事不惹事就行。
较低的期望值导致家长放松甚至放弃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李晓凡认为,农民工家长应主动和老师联系,询问孩子的情况。子女放学回家后,家长应与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情感,和孩子一同分享学习中的苦辣酸甜。
让家长与孩子一起成长
“虽然我没文化,但现在咱是农民工家长学校的成员啦,往后咱们跟专家学习咋教育儿子……”学生家长肖霞激动地说。她向记者讲诉了自己教育的失败。上三年级的儿子一度迷恋网络游戏,经常逃学去网吧玩,肖霞天天去网吧挨家挨户找儿子,每次找到儿子都是以打骂的方式警告儿子,但这种方法并没有制约儿子,反而让孩子起了逆反心理,上网吧的次数越来越多,有时彻夜不归。
像肖霞一样的家长还有很多,许多农民工家长不懂教育子女。从采访中了解到,几乎百分之百的家长都打孩子,有的家长酗酒,有的虽然关心子女,但方法不对。
韩校长说,农民工家长学校开班的第一堂课得到了农民工家长的热烈欢迎,他们和教育专家当场进行互动,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农民工家长学校以“菜单式”授课方式为家长开设家庭教育讲座,有针对性地对家长们进行指导。另外,还开展生态体验式培训,开放教学课堂,请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活动,给家长和孩子一个共同成长的空间。(黑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