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
“今晚上又有电影可看了,听说是打仗的电影——《太行山上》,这部电影又要把我们带回那个战争年代……”前日下午4点不到,邓忠明要放电影的消息很快在双流县华阳镇河池社区传开。
“小镇变了,华阳长高了,越来越时髦越现代了。”昨日下午,记者在华阳镇河池安置小区见到56岁的邓忠明,他发出这样的感言。在他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一本厚厚、泛黄的日记本,翻开那一页页字迹模糊的“电影日记”,上面工整的记录着:哪年哪月哪日、某某村、某部影片、观看人数……
1977年3月21日:阴天
运放映设备 当时全靠板板车
27岁的我跟着师傅,用板车拉着电影放映设备,准备到华阳附近的一个村去放电影。前面的路越来越窄,整条机耕道凹凸不平,尽管我使很大很大的劲,但装有电影机的板车还是推不过去,我和师傅用事先准备好的箩筐,挑着近300斤重的设备在田埂上艰难地走着。今天要在下午5点前赶到那个村,在那里最大的一个院坝里搭银幕。当晚8点电影准时放映,搭银幕其实也用不了多少时间,在这3个钟头里,还让人们相互转告,要放电影了。
村子的房屋全是麦秆盖的,房屋的墙是土砖或泥土筑起来的,10多个看热闹的小孩,看见板板车上的电影机很激动,二话都没说,就跑了过来,一起推车,就这样在大伙儿的帮助下,板板车终于被推到了有10多家村民居住的茅草大院内。
这是我放的第一部电影,片名叫作《黎明的河边》,从四面八方赶来的观众大约上千人。装片子,调镜头,调喇叭……小孩子们围着放映机,哪里是看电影,分明是在看稀奇……
“你们千万不要小看这辆破自行车,它可是我使用板板车换成新自行车的最好见证,而且很有纪念意义!”老邓用手指着屋子里的一辆破旧自行车自豪地说道。
1983年5月13日:晴天
不用板板车 运设备有了自行车
昨晚下雨了,没有放成电影,今天要去的村子,其实就是昨天刚去过的古城村,不过这次我使用上了刚买回来的新自行车!早上天气还不错,出了大太阳,我也起了个早,把略有些湿润的银幕布拿出来晒,把放映设备绑到新买的自行车上,叫上一名协映员,推着车出门了。
经过昨晚的大雨,这条土路上到处是水洼,十分泥泞。由于我不小心脚下一滑,和新自行车一起滚到了秧田里。“机器!”当时我本能地边喊边迅速用身子护住机器,并很快和协映员把设备和车搬到了路上,自己跟着爬了起来,身上满是泥浆,腿也被车把划出了一道口子。还好,机器没弄湿。
《地雷战》这部片子虽然说已经放了很多遍,但今天晚上看电影的人大概有1000多人,还有两三百人还专门跑到了银幕后面去看,就连附近的树上也爬了不少人。
“在1992年农村电影队改革时,我毅然拿出多年积攒的一万多元将集体处置的电影放映器材买了下来,以半承包的方式担负起了原来农村电影队的职责。我的放电影生涯也由此发生了变化。”看着自己所写的日记,老邓的眼睛有些湿润。说话间,他猛抽了几口烟后,又继续翻阅着自己的电影日记。
1998年6月3日:深夜
淘汰自行车 骑上火三轮巡回放
骑着火三轮载着放映设备从很远的一个村赶回来。连着数日的巡回放映工作,使我疲惫不堪。家里只有小女儿一个人。女儿告诉我,82岁的爷爷摔成了关节粉碎性骨折,现在卧床不能活动了。妻子劝我:“家里的3亩责任田要种,两个女儿读书需要照顾,现在父亲又摔成了这样,现在放电影都改革了,你放电影全靠自己创市场,又没有人管你,电影的事情先停一停吧!或者,你改个行,做点别的,也能为家里增加点收入。”
妻子的话是有道理的。最开初,双流县农村电影队伍庞大,光电影放映员就有100多人,还不算发电的、宣传员,效益还不错。以前,妻子务农,自己放电影,家庭经济条件在周围还算不错,两个女儿就是这样拉扯大的。现在就不行了。每次放映,除开租片费、车费、协放员工资等费用,所剩无几,基本上算是公益行为,同行的老伙计们基本都改行干别的去了……
“这天我要去的村子是香山村,放电影的地方离家很远,我便租来了一辆长安小货车”。看着当时正在将电影机往这辆长安面包车搬的泛黄照片,邓忠明又把话说开了。
2005年8月23日:晴天
道路变宽了 放电影开的是面包车
那天下午3点过,我把电影机放进面包车后,汽车很快驶上了往兴隆方向的华三路,这里的道路已经不再是那条机耕道了,四车道的公路,增加了面包车的速度,沿路上的大部分农家小院都已经发生了变化,香山村的老朋友周俊山的茅草屋已经不在了。村民说,周俊山已经搬家了。在离放电影还有2公里远的公路边,我见到了一座两楼一底、200多平方米的楼房,老周笑眯眯地出来又是递烟又是添茶水,老周说,这栋楼房底楼的三间铺面都已经租给了别人,自己还当起了跷脚老板,耍耍达达下来,都还有1万多元钱的收入。
2006年12月13日:阴天
道路更通畅 轿车换下面包车
这天,我驾着一辆轿车又来到了香山村,锦绣东山大道上六条车道,我的车子跑得更加畅通了。“邓电影,你又来了啊!”刚下车,院子里一个正在收玉米的妇女就跟我打招呼:“我还是几岁小姑娘的时候你就来放电影,现在我孩子都上小学了,你咋还在放啊?”“呵呵,除了放电影我不会做别的啊。”我笑着说道,上前拿了把铁铲,帮着她和其他人一起收玉米。
那个村,我已经去过几十次了,不仅村里人都认识我,我也能叫出村里很多人的名字。由于村庄都已经变成了居民小区,大多村民都已经集中住在了一起,大大方便了我放电影,我总是在放映前要帮村民做点农活,和他们拉拉家常,这是我这几年的习惯了。
这天晚上,是村里周大爷的80寿辰,于是,在放映前,我从包里拿出一叠幻灯片。我选了一张刻着“寿比南山”和仙桃图案的幻灯片,在放映前,投到了银幕上。我拿着话筒走到银幕前,在我的带领下,大家起身边拍手边唱歌,共祝周大爷生日快乐,人群中的周大爷早已乐得合不上嘴。
许继刚 肖一丁 本报记者 潘国义 文/图
人物背景
6000场坝坝电影 30载银幕人生
“我是1976年初中毕业,考上乡文化站电影放映员的,一晃30多年过去,电影放映机换了几台,电影放了6000场,我也由一个青年变成了老头。你们快看,我家对面就是一座电梯高楼。虽然我们成了失地农民,但是看到家乡日益向城市化迈进,我们心里还是多高兴的。”邓忠明望着外面,深吸了一口烟,烟雾缓缓升起,那部记载着30年岁月的影片,此刻在他脑海中回放起来。
现在的老百姓所喜欢的影片是枪战、武打、爱情和喜剧片,而今,一年放影片100多部,主要服务于农村老百姓的生日、红白喜事和镇上的一些活动,一般都是在下午5点钟出门,深夜12点钟回家,一年下来也有1万多元的收入。几十年,可以说是酸甜苦辣麻五味俱全:由于16毫米的胶片已经很难找了,每次放老片子时他都得赶车上成都租片、取片。除了放电影,他还要负责结合当地政府当前政策和工作重点,刻制、放映安全常识等内容的幻灯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