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殷磊通讯员帅红)“出门前要在脸上打一层厚厚的油底,然后再涂上一层防紫外线面霜,戴上防紫外线墨镜。就算这样“全副武装”,4个小时之内也一定要‘补妆’”。谁出门这么讲究?原来是到南极考察的科考队员。
北极冰比30年前薄了一半
“经常在各种资料上看到分析臭氧空洞的危害,到了南极你才会深刻体验到没有臭氧层的保护,紫外线有多么可怕”,海洋三所海洋大气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的年轻教授高众勇有多次赴南极、北极科考的经验。他说,到了极地,在阳光下待得时间久了,嘴唇、鼻子都会出现爆裂,让你不得不出门前好好“化妆”。
高众勇展示了一张他在北极户外拍的纪念照,让人惊讶的是照片中的高众勇并没有穿得很臃肿,感觉像是在厦门过冬。高众勇说,这一方面是因为服装的耐寒效果好,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随着全球气候不断变暖,北极的夏天越来越暖和了,根据一项调查显示,北极的冰比30年前薄了一半,冰的分布面积缩小了10%。有专家预测,按照目前的趋势发展下去,到了2080年,夏季的北冰洋将是一片汪洋,看不到冰,这将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北极的污染也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在高众勇赴北极科考期间,北极三分之二的日子都是阴霾满天,北极的冰雪甚至时常是灰色的,北极熊等生物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
高众勇说,海水中铁元素的缺乏限制了浮游生物的生长,因此外国有科学家提出,可以通过向南大洋“施肥”——倾倒硫酸铁化合物,促进海水中浮游藻类的大规模生长,然后借此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以此对抗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不过这个办法目前还在试验阶段。
赴南极必经“魔鬼西风带”
最让科考人员感觉到痛苦不堪的经历反倒不在南极,而是在赴南极的途中。南大洋南纬45°至60°之间有一条西风带,常年西风不断,气旋频繁,风大涌高,十分凶险,但又是航船赴南极必经的海域,因此被称为“魔鬼西风带”。高众勇说,2万多吨的钢铁巨轮在西风带中就如同一片小树叶,7层楼高的巨浪一浪接着一浪,船身剧烈地左右摇摆、上下起伏,不时完全没入水中。这样的情况要一直持续一个多星期,这段时间船上没有人有力气说话,大家都是吃什么吐什么,体重急剧下降。中国科考队24次赴南极考察,只有一次经过西风带时是风平浪静的。
在极地最考验人的是寂寞
“长夜漫漫,无心睡眠”是极地的真实写照,极昼或者极夜都异常折磨人。高众勇说,在极地的经历与普通人想像的完全不一样,危险、寒冷、艰苦,这些都可以克服,甚至算不上大问题。最考验人的是可怕的孤独寂寞。接触不到任何资讯,了解不到一点信息,眼前只有望不到边的静寂冰原。这时,极地绚丽的极光就成了科考人员最大的安慰,它有时像一条彩带,有时它像一团火焰,有时它又像一张五光十色的巨大银幕,极地由于它的出现骤然显得富有生气。这其实是两极的高层大气,受到太阳风的轰击后发出的光芒。
气象与天文展馆效果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