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本周市场在加息等利空消息的“刺激”下创出历史新高,部分机构认为在股指期货即将推出的情况下,多空双方在寻找博弈的最佳价值中枢,更把中枢由原先的2600点提升至3000点,还有观点认为,3000点附近将成为行情的新起点,你怎么看?你认为市场合理中枢在哪里?
答:本周在3000点上方已收盘5天,在3030点上方也已收盘4天。
至少今年上半年,大盘股不会唱主角,只会以小幅上涨带动大盘小步上台阶:一是因为大盘股经去年拉升,周线、月线都在高位,上升动力不足;二是四大权重金融股市盈率过高,大机构拉抬顾虑重重;三是基金今年不像去年那样在大盘股中“抱团取暖”,而是分散投资;四是基金今年业绩较差,遭沉重的赎回压力,只能在大盘股中减仓。因此,大盘股只能是轮番地个别表现。
在我看来,创新高后的主角仍将是“两条腿”:一是周线月线处低位、具有高成长性的“中小盘股中低价股”,直至其涨幅超过去年大盘股的涨幅;二是“大重组概念股”,这是管理层在股改完成后首要的政策取向。创新高后不是新一轮大行情启动,而是上台阶式的箱形震荡。本周在指数创出新高后,有人喊出了“直指3500点,4000点”的口号。我则认为,由于大盘股整体涨不动,甚至还要不时地“镇压”小盘股革命,而小盘股尽管涨得凶,但带动不了指数。
问:杭萧钢构的“国际玩笑”引发了证监会的快速反应机制,延边公路、贤成实业等内幕交易本周也浮出水面,市场认为这将引发一轮针对内幕交易、虚假题材、操纵股价的监管风暴,杭萧复牌会成为题材股下跌的导火索么?
答:我认为,个案不会改变整个市场的主流趋势:
第一,今年以来,内生成长性+外生成长性的新估值观战胜了唯市盈率论,这是市场投资观念进步的表现。在很多经济学家和金融专家眼里,判断泡沫和估值的标准就是市盈率。看起来很高明,其实陈旧迂腐。因为投资者早已不以2005年的业绩来衡量市盈率,而是以2006年业绩为标准,甚至以2007年预期业绩为标准;不在乎平均市盈率,只在乎手中个股的动态市盈率;不仅看内生成长性,更关注外生成长性(大重组题材)。从内生成长性看,已公布年报的300多家公司的2006年业绩平均增长65%以上,总体增长40%以上当有把握;从外生成长性看,近期最活跃的是资产重组、收购兼并、股权投资、定向增发、注资整合的大重组概念股。这一符合今年政策取向的新热点是大盘创新高和再创新高的重要动力。
第二,700万新股民的新增资金发动的中小盘低价股革命有其合理性。不论人们是否认同,历史上每一轮牛市最充分的体现就是一元一元地消灭低价股,1997年牛市曾消灭过10元以下股票。商品市场的竞争表现在“价格战”,股市的魅力就在于中小盘股和低价、低位股的优势。这些股票是去年牛市该涨而未涨的,今年就风水轮流转了,指数仅上涨百分之十几,但中小盘中低价股暴涨了70%以上。现在3元、4元股已被消灭,5元股成了抢手货,这正印证了一句俗语:十个便宜九个爱,还有一个在等待。这场中小盘低价股革命不是基金、QFII、社保、保险等大机构发动的,也不是新基金发动的,而应归功于今年开户的700万新股民,以每户存入5万至10万元计,至少有3500亿至7000亿元新资金入市,他们均是从最低价股买起,并且是立即建仓。这些小米加步枪打败了飞机加大炮。新股民的快速赚钱效应激励了更多的居民变股民,并且使很多基民变股民。有人一直在担心近期主流热点不突出,其实,去年跑输大盘的中小盘低价股就是已持续近3个月的主流热点,至少还将持续几个月。
第三,证监会加强监管,对少数害群之马进行坚决打击,这恰恰是保护绝大多数有实质性大重组题材,因为它符合管理层的政策取向。
第四,牛市中的加强监管对市场是利好,与熊市中加强监管便殃及大盘不可同日而语,反而促使投资者更加用心地去捕捉、研究题材,用好题材,发现价值、创造价值。华东师大李志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