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县域经济
古语说:“县积而郡,郡积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单元,充满活力,蕴涵着希望。县域经济发展的状况,已经成为决定区域竞争胜负的重要砝码,对于泉州尤其重要。
昨天,泉州市召开的“好中求快、支撑带动”研讨会上,来自12个县(市、区)的一把手,根据各个县(市、区)的实际情况,围绕“如何发展县域经济,进一步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增强县域推动城乡互动发展的功能,发挥县域带动周边经济发展的作用”,作了精彩发言。形态
五指握成拳头
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泉州产业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形成了20多个产业集群,实现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90%左右。其中,石化、纺织、服装、鞋业、食品饮料、石材、机械等产业集群年产值达100亿元以上。
泉州市委常委、南安市委书记骆国清指出,要以“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年”为载体,实施“回归创业”工程,把海内外南安乡亲的力量凝聚起来;在石材业发展中,着力推进石产业基地建设,提升闽南建材第一市场的档次和品位,打造“产加销”一条龙的完整产业链。同时,积极培育机械汽配、电子信息、家私装饰、工艺制品等四个新兴产业,进一步发挥南安各种优势,着力做强特色产业集群,增强区域经济实力。
泉港区区长林华伟说,市委、市政府提出,到2010年全市石化工业产值要达到1000亿元,其中泉港石化工业产值要达到700亿元。这就要求泉港必须积极对接大泉州产业规划,努力壮大石化板块经济。随着炼化一体项目的加快建设,泉港要集中力量做好石化工业中下游产业的拓展和对接工作,形成一个完整的化工项目链。
泉州开发区区长黄清湖提出,加快汽车基地建设,要着力破解泉州特种汽车基地开发建设中土地、资金等各种难题。出台汽车产业鼓励措施和优惠政策,争取经过3—5年的建设,开发区形成专用车、特种车龙头制造企业,总产值超100亿元的汽车产业板块。
载体
发展各自园区
县域经济的发展要有重点,不能重复过去“村村冒烟”的分散模式。而有选择性地做好几个产业园区,集中财力、人力开发,推进产业向园区聚集,把园区培育成县域经济增长的模式是目前普遍认可的。
鲤城区区长王瑞强说,今后五年,是鲤城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同步实现的时期。预计五年后,鲤城高新技术产值将由2006年的28.5亿元提高到13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36%。届时,高新技术产业将撑起鲤城第二产业的半壁江山。
安溪县委书记尤猛军说,在融入港口经济圈的过程中,盯紧安溪的特色、优势,选择并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优”特色发展路子。安溪山多地少,这几年坚持园区“唱主角”,先后投入20亿元,规划建设了20平方公里的安溪经济开发区。同时,推进沈海高速公路复线泉厦段(安溪段)建设,启动东二环、县城至龙门过境道路建设等,全面打通对外连接通道。
泉州开发区区委书记王远东指出,要采取市场化动作、跨区联合开发的形式,科学整合清科技工业园区、泉州出口加工区、泉州汽车基地和新秀园区的资源配置,形成多轮齐转、滚动发展的局面,把园区建成最具侨乡色彩和海西特色的园区。
新秀园区是开发区“一区多园”发展格局中的重中之重,目前关键在运作。如何整合开发建设主体,如何整合“园中园”、“区中镇”,解除运行体制的障碍,是加快新秀园区开发建设的前提。
分工
唱响特色经济
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县域经济要在更大范围的分工中取得一席之地,必须创造自身的特色优势,把激活“内力”与借助“外力”结合起来,走开放型经济之路。
泉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石狮市委书记黄源水说,今年市财政预算1.81亿元用于农村建设发展,其中5000万元用于扶持建设14个重点村。着重扶持现代农业,继续鼓励开拓新渔场,扶持水产养殖,支持水产品深加工提高附加值;继续支持有条件的村利用集体安置地建设标准厂房,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做大村级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洛江区区长吕竞则提出“把农业发展做特”的目标。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继续推进蔬菜、水果、花卉等基地建设。加快中药材、香草等特色农产品发展,逐步形成区域布局合理、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带。
德化县县长李辉跃说,德化作为福建省第一个县域循环经济试点县,已经初步形成了“1+3+1”的循环经济模式,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的三赢发展。通过对循环经济节点的研发,一方面可以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更好地发挥产业的支撑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围绕循环经济发展,还可以衍生出许多新的项目,形成新的“绿色产业”。
安溪县县长陈灿辉说,目前安溪已形成以茶业、工艺业、建材冶炼业为支柱的特色产业体系,2006年三大产业产值147亿元,其中茶业总产值50亿元,工艺业产值23亿元,建材冶炼业总产值74亿元。
体制
民营企业加力
培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市场主体,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泉州在海西建设中发挥“民营经济的示范作用”,离不开县域经济的蓬勃发展。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就是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
泉州市委常委、晋江市委书记杨益民指出,晋江素有品牌之都的称号,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培育出不少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今后,将继续大力推进品牌经营向更高层次发展。突出“领袖”品牌、强势名牌的经营,鼓励品牌企业侧重掌握研发与营销,立足镇域各具个性和特色的经济板块,打造区域产品品牌为特征的强势专业名镇,带动晋江区域品牌整体崛起。
南安市市长陈荣法认为,通过“回归创业”,面向全国和国际选商、选资、选项目,纵向产业链龙头环节、关键环节、空白环节的“填平补齐”,形成原辅材料生产、专业机械制造、系列化产品应用开发等上下游产业的集聚、对接;横向抓产业集群体系的关联配套,进一步推动产业集聚、拓展、提升。
晋江市市长李建辉说,把握省证券局实施“晋江突破”战备契机,积极慎重地推进企业改制上市,引导企业将优良资产包装整合、规范管理、上市融资,力争2008年上市公司增至10家、2010年增至15家,打造证券市场的“晋江板块”。近期要重点推进安踏鞋业、利郎服装、兴业皮革等企业的改制上市。
早报记者林福龙
2006年,全市七个县市生产总值达到1487.76亿元,占全市78.27%。市委提出,泉州要在海西建设中发挥县域经济的引领作用,这是十分务实的,具有历史基础、现实优势和长远眼光。县域经济在进一步发展,“由大变强”,必将为泉州在海西建设中“发挥创业型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作出更大的贡献。
近年来,泉州市委、市政府在引领县域经济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致力打造城市品牌,集聚生产要素,强化组织引导,提供高效服务,对上争取支持,向下辐射带动,给县域经济发展借势,为打“泉州牌”创造良好条件。
空间让海与山牵手
县域经济发展之路怎么走?各个县(市、区)在自然资源、产业基础、地理条件、管理机制、政策环境等方面千差万别。但无论走哪条路,努力的方向都是一致的。首先,从空间上,县域经济得优化生产力布局。
德化县委书记陈全顺指出,要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促进生产力要素在区域之间的流动。加强区域之间、山海之间产业、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的交流,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引导沿海县市的产业、资金、技术等向山区县转移,强化山海产业对接和产业链的延伸配套,形成更加科学的区域经济分工协作新格局。
永春县委书记陈庆宗说,永春县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建设县域中心经济聚集区、县域中部农副产品和特色产品生产加工集散区、县域西部能源资源产业集聚区、县域北部陶瓷专业产业区四个生产力空间布局。
惠安县委书记李转生说,目前,惠安在参与全市区域经济构建上优势明显,尤其在打造“亿吨大港”上,惠安的三大港口开发已迈出实质性步伐。今后,惠安在产业发展和区域布局上,要着力打造园区经济、港口经济、旅游经济、品牌经济、绿色经济,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体系,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D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