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讯 :
桃花扇连成的诗廊、桃花诗歌墙、桃花石林、月亮雕塑等各种与桃花有关的装饰物格外引人注目,整个村落被一片浓浓的桃花诗歌氛围所包围……这里就是龙泉山上的桃花诗村。今日,这里将举行“中国诗歌万里行·走进桃花诗村暨首届中国乡村诗歌节”,该村也将被授予“中国·成都龙泉驿——中国乡村诗歌之乡”。
在一个六七百平方米的乡村广场的靠山一边,著名的“中国桃文化诗歌墙”就在那儿。墙高3米多,长40多米,古今中外一些桃花题材诗歌被工工整整雕刻在红色花岗石上:除雕刻李白、杜甫、崔护、白居易、苏东坡、陆游等古代诗人作品20余首外,更多地雕刻了新诗人的作品共30多首。
在“诗村图书馆”里,记者采访了几位写诗的农民。今年58岁的陈尤光,是龙泉某机械厂退休职工,曾经在公司的宣传部、组织部、工会、办公室等部门干过,为报社写过新闻稿件和评论。2003年退养后在当时的苹果村租地租房子开农家乐,种果树,养鸡、猪,加上自己的工资,一年有七八万元的收入,如今在龙泉驿城区买了房,日子过得十分滋润。让陈尤光没有想到的是,从今年3月份开始,他又多了个头衔,农民诗人。陈尤光介绍,今年3月,由驻村诗人南北发起,由镇政府组织召开了为期4天的诗歌写作培训班,共有60多人参加培训,从那个时候开始,在山泉形成了一个写作诗歌的高潮。他也从那个时候开始写起诗来,而且一发不可收拾,成为桃源村的诗社发起人和主要骨干。
今年74岁的李泽先老先生是桃花诗村年纪最大的农民诗人。李泽先家住桃源村4组,一家9口人,全家以种桃树、枇杷收入为主,人均年收入3000元左右。去年老伴去世后,儿女又多在外面打工,李泽先老人一直很孤独。今年初村里诗社成立,村支书张其云找到儿时读过几年私塾、读书时写过古体诗的李泽先,让他参加了村上举办的诗歌培训,起初他说自己没时间,要种地。村支书就劝他要当好东道主,带个头,而且由村里出补助,他就去参加了培训,并在培训期间写了几首诗歌,没想到得到一致好评,并在区上的刊物上发表了,看见自己的文字变成规范的印刷字,李泽先高兴得觉都没睡好,一下激发了他的写诗热情,如今他是诗兴大发,看见什么都要写诗,甚至在卖水果的时候也在酝酿写诗,他已经写了30多首诗歌,在刊物上发表了20多首,而且都有稿费,自己也上了报纸和电视,走在街上,很多人都认识他了。家里人也很支持他写诗,他感觉生活很开心,老伴去世的阴霾一扫而空,因为自己会写诗,在好心人的介绍下,他还重新找到一个老伴,感觉自己的生活一下子幸福美满起来。
陈尤光告诉我们,如今诗社有会员16人,上至74岁老翁,下至读小学的学生,包括的面比较广。我们还见到诗社惟一一个没有任何文化的特殊会员,今年70岁的曾明方老人,他是龙泉目前仅存的山歌演唱者,他从几岁开始吼山歌,自编自唱,看见什么唱什么,唱出来就让陈尤光整理,如《九曲弯弯到成都》《十二月》等,把地名和月份编成山歌,唱得抑扬顿挫,荡气回肠。村委委员冯成林告诉记者,村里成立诗社,起初许多村民不理解,认为诗歌很神圣,不是农民能搞的,后来看见大家都敢上去朗诵,有收入,有地位,于是大家放下锄头,拿起笔,开始写起了诗歌。
李冰燕 曹思涵 王忠明 本报记者 张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