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银川3月25日电(记者姜雪城)“这几年,俺家吃水比吃粮还困难。”虽然3月上旬当地降了两场比较大的春雪,家里5眼集雨窖里收了一些雪水,但是回族农民马彦福依然显得忧心忡忡。
他说:“窖里的这点雪水,仅够全家6口人两三个月用的。
马彦福家居住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干旱带。据一项官方最新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在新中国历史上,这一地区发生春夏连旱的几率高达72%。由于降水少、地面径流少、地下好水少,区域内现有的136万农业人口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还不足200立方米。
为解决这一干旱带农村人畜饮水困难,1985年以来,国家和地方累计投入6亿元人民币,为这里的农村建成集中式饮水工程180处、小型泉水改造工程167处,打集雨窖20多万眼。
但是每当遇到特大干旱年份,这些饮水工程显得“力不从心”。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当地农村饮水频频告急。2003年9月至2006年4月,旷日持久的干旱造成41万多人严重缺水,其中20多万极度缺水人口只能远距离拉水度日,平均每立方米水的花费高达30元至80元人民币。不少农民因“饮水返贫”。
马彦福说,他们村共有98户人家,平均每户拥有3眼集雨窖,可是在过去的4年间,村民们家里的集雨窖从来没有收满过水,时常得到30公里的山外拉水吃,一立方米水拉到家里就得100元钱左右。
2006年“五一”期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自带队实地考察调研、提出解决方案。根据规划,用3年时间先解决缺水最严重、水质最差地区人口的饮水基本安全问题,到2020年建立适合当地情况的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体系。
据宁夏水利厅的消息,目前国家已经在年度国债水利投资计划中为宁夏安排饮水工程建设投资1.1亿元,同时安排了特大抗旱补助费1700多万元解决宁夏中部干旱带的抗旱应急供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