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东在抗旱中积极调整种植结构,改种耐旱的经济作物,使农民尝到了甜头。图为佛罗镇农民在田间套网包装哈密瓜。 记者 程范淦 摄
海口晚报网3月25日讯:位于岛西南的乐东黎族自治县,是常遭旱魔肆虐的地方之一。在佛罗镇有个村子就叫“求雨村”。
以前大旱,村子的男女老少都出来祈求上天下雨,因而得名“求雨村”。而今年同样是大旱,村民们不再把希望寄托于上天,而是寄托在田洋里的哈密瓜。
没水种水稻 种瓜菜更赚钱
虽然天干土旱,但在求雨村及邻近的福塘村边1000多亩的田洋里,一垅接一垅的哈密瓜长势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农民在田间一片忙碌,女人围着头巾忙着在摘瓜,男人光着膀子忙着担子往外挑。
这是3月16日记者在求雨村头看到的情景。
地头堆满了黄橙橙的哈密瓜,十几个妇女在忙着套袋,装箱,男人在旁边则忙着过秤,收钱。
头巾下的喜悦,草帽下的汗水,写满了张张笑脸。
“阿哥,今年天旱,收成怎样?”记者问。
“今年的收成好,我们都没有想到,我家种了4亩哈密瓜,估计能收入两万多元。”一位农民马上上来应话。
“刚从地里摘出来品质最优的哈密瓜能卖两块钱一斤,种植地膜哈密瓜,亩产能有5000多斤,收购价每斤一块七到两块钱,除了成本,一亩地最少能赚四五千元。而在最好的年头,种1亩水稻也只能收入五六百元!”村民陈运强说。
“那边搭大棚种的哈密瓜收入更高。大棚瓜上市早,品质好,一斤卖3块多,1亩能收上万元。听说我们村方老三的哈密瓜卖到外国去了。”一位戴斗笠的妇女上来告诉记者。
方老三,原名方才和,是福塘村委会主任,有着多年种植哈密瓜的经验。
“这片田洋,原来是一半种植水稻,无论我们怎样发动种植哈密瓜,都不起作用。今年大旱,逼着农民种节水作物,县里、镇里工作组挨家挨户发动农民种哈密瓜,想不到这大旱天逼出一个大丰年。”方老三说。
因势利导 调出效益
尖峰镇的农民改种长豆角也获好收成。3月17日,在该镇山道田洋的路边,农民们正在忙碌着收获田里的长豆角,村民张学珍把长长的豆角打成捆,一扎一扎的摆放在荫凉处。
“年前种下的长豆角,现在已经收获了。豆角每斤1.2元,我家种的2亩多地估计能收6000多元。”张学珍给记者算账。
记者发现,在各个乡镇之间,农民所种植的作物也是各有不同。
在千家镇的街头瓜菜市场,一位位农民用农运车、风采车、摩托车载着大批的青瓜、四季豆、尖椒正在这里买卖,挑担的,过秤的,装箱的,数钱的,手中的活忙忙碌碌。
在黄流镇田洋,大片的花生长势喜人。
“宜瓜则瓜,宜菜则菜,因势利导,调出效益。”乐东县副县长张国东介绍说,在这次抗旱改种中,各个乡镇依据各自的优势和特点改种,佛罗镇种植哈密瓜技术比较成熟,政府就扶持农民种植哈密瓜;尖峰镇的农民技术相对落后,就扶持农民种植投资少、技术简单的长豆角;千家镇的冬种瓜菜运销路子好,就扶持农民种植青瓜、四季豆和尖椒等。
今年乐东全县15万亩稻田,除了水稻5万亩,还种植冬季瓜菜6万多亩,改种花生、玉米、番薯等耐旱经济作物2万多亩。抗旱中的产业结构调整,达到了追求生产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一个好决策 为农民找到一条好路子
一条好的出路,来源于一个好的决策。
2006年11月份,乐东县委书记吴井光意识到了乐东旱情的严峻:5800多万立方米水库蓄水量,仅为常年的三分之一,要完成全县15万亩插秧任务,简直是天方夜谭。
当年12月份,县委县政府果断决策:全面发动群众抗旱改种,并成立了5个抗旱改种小组,下到各个乡镇进行抗旱改种指导。
“过去大旱我们是祈求上天,上天也没给好收成。今年同样是大旱,我们自己却找到一条好出路。”乐东县长黄嘉琪说。
面对抗旱所取得的成果,吴井光说:“改变传统的农业耕种思路,正是我们发愁的一个难题,一场大旱,大大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这大旱之年农民的收入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
“以往的抗旱主要是封江堵河、抽取地下水,目标总是水稻、水稻;而今年乐东的抗旱,除了有水保证的种水稻外,封江堵河打井取水主要是促进改种,增加农民收入。农民们今年尝到了甜头,以后的结构调整更好做了。”吴井光说。(来源: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