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保险商下个月又要做新一轮的车险“调整”了——将车险附加险升级为主险。尽管用了“调整”的字眼,但对新方案有所了解的公众都会清楚,这实际上意味着新一轮的车险涨价将不期而至。
在中国,有车族越来越庞大,即使是那些资历不深的车主也被车险涨价潮“冲刷”过几遍了。
哪里才是真正让利润不翼而飞的“百慕大三角”?恐怕保险商心中早有答案。
不久前,北京保险行业协会公开披露,北京7家财产保险商联手打击车险骗赔,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就发现涉嫌作假的汽车修理厂与代理机构近200个。在汽修厂报给保险商的账单上,原本只需几十元修理的项目,动辄变成了数千元。
在委托代理汽修厂为出险车辆提供修理服务过程中,保险商显然是信息劣势方。汽修厂的花样百出以及与保险公司业务员的里应外合,才是让保险商难堪重负的“黑洞”。
不要指望消费者长久地为保险商经营不善“买单”,也不能指望戴着镣铐的保险商跳出优美的舞蹈——现行的《保险法》并不允许保险商投资实业。
因此,如果希望保险商经脉通畅,走出经营困境,寄希望于小打小闹的改良是没有前途的。当下最需要的,是监管部门在风险管控的前提下,适时地给保险商松绑,尝试用资本纽带将保险商和汽修厂的利益联系起来,建立保险商的汽修厂,或者允许保险商入股汽修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