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新闻网
鱼市胡同形成于上世纪的1900年,东北起北三道街,西南至北二道街,与张包铺胡同连接,通向北头道街。该胡同全长53米,宽4米。据了解,开埠之初,哈尔滨地区水产资源相当丰富,鱼、虾、蚌、螺等有90多个品种。当年哈埠及附近各地的渔民都将捕捞到的江鱼直接经由松花江水运至道外销售。此间,新城(今吉林省扶余一带)到哈尔滨市一般有捕鱼船只十一二条,每条船乘坐渔夫三四人,往来从事渔业活动。
1909年,渔船增至30只上下,主要捕捞鲤鱼、黄鱼和鲈鱼等。哈尔滨市至三姓(今依兰县)之间有渔夫七八十人,有的地方如沈子窝棚、新甸、依兰府等地以捕鱼为业的均达到十几户,将捕来的鱼类运往哈尔滨市等地销售。
1916年,在道外北大街南侧形成第一个专业鱼市场———南鱼市场(今鱼市胡同),设有固定摊点28个,从业人员36人,主要经营松花江产的白鱼、鳌花等,日上市量最高达5000公斤左右。1918年,鱼市扩展到道外北大街北侧,形成第二个鱼市场——新鱼市场,共有摊点33个,从业人员79人。1920年,道外北二道街设立海鱼市,有鱼店8家,经营产自营口、大连等地的海鲜产品。此后,鱼市逐渐扩展到北三道街,淡水、海产品兼营,形成早期哈尔滨市较大规模的综合水产品集贸市场。
伴随着中东铁路的通车,俄、日及欧美侨民移民哈尔滨,城市人口数量迅速膨胀,水产品供需两旺,市场一片繁荣。当年水产品大部分主要依靠从外地购进。此间,输入数量已相当可观,1905年经由哈尔滨火车站的输入量已达到90余万公斤,经松花江水路哈尔滨码头的鱼输入量也达90余万公斤。当时市场上的淡水鱼,多来自当地和松花江流域距哈尔滨较近的各州、府、县,以及乌苏里江和黑龙江流域。哈尔滨市购进的海产品主要源自大连、营口等国内沿海城市和俄罗斯、朝鲜、日本等地,由铁路经长春或由海参崴(今符拉迪沃斯托克)输入到哈埠。1912年至1914年,年均输入量为1501吨。
岁月沧桑。不知鱼市何时从人们的视线中消逝了。
如今,在鱼市胡同内,再也看到往日的热闹,一片破败的景象,胡同口摆放着大量的垃圾,胡同里冷冷清清,两侧的两层楼房内,只有二层还有三四家居民。偶尔有一些老手艺人走过,留下几句吆喝声。
(东北网 白林鹤)[责任编辑:孙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