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茶水”冒充“尿液”,到10家医院“看病”竟有6家验出“发炎”,5家共开出1300元的药物。某媒体记者以此方式暗访“院风”的新闻,近来广受关注。这种发现问题的“方式”是否有违道德暂且不论,但令人尴尬的结果却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于“医德”的热议。
茶水也“发炎”,如此近乎黑色幽默的事实,勾画出我们的“医德滑坡”已经到了何种地步,也生动地说明了“看病贵”的个中奥秘。但“茶水发炎”的背后还不仅仅是“医德发炎”。联想起此前屡屡推行的“药品降价”之举,茶水“发炎”的案例其实更形象地说明,消除医院的趋利动机才是解决看病贵的“根本”。审视“茶水发炎”的医德缺失,“以药养医”的体制之“病”恐怕才是更深层的原因。
一直以来,从国家发改委20余次降价、推行药品招标采购,到整顿药品购销秩序、打击药企“药品替代”等行为,解决“看病贵”往往在“降低药价”上下功夫。然而,结果往往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医院的药并没少开,老百姓看病依然觉得贵。究其原因,正在于此……
验出“发炎”只是手段,“开药赚钱”才是目的。据悉,那10家医院中,有4家民营医院、6家公立医院,公立医院中有4家还是省级医院。其中,验出茶水“发炎”的医院不仅超过半数,而且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均有,可见当前的医院“趋利风”之盛行。这虽属个案,却并非偶然。
“以药养医”是目前医院的最主要补偿渠道,通过15%的药品加价率,以弥补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和医疗服务价格过低的缺口。调查显示,目前药品收入平均占到公立医院总收入的50%左右,一些中小型地方医院甚至高达70%。
这样的机制意味着,药费越高,从加价率中抽取的金额越多,医生收入、科室收益、医院效益才有保障。于是,利用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医院的滥检查、大处方屡禁不止。患者成了医院的“取款机”,没病看成有病,小病看成大病,“茶水也就发了炎”。“看病贵”成为“顽症”。
在“以药养医”机制的名义下,医院成为难以监管的模糊地带,往往对其“滥检查、大处方”不觉有愧,反而“理直气壮”。同时,滋生出医药合谋抬高药价、产生回扣提成等腐败现象,伤及群众利益,损害政府形象。
更让人忧心的是,“以药养医”机制改革的滞后,正抵消着其他医药体制改革带来的成效:药品不断降价百姓却难见实惠,药品招标采购屡被扭曲,医药流通机制改革困难重重,“双向转诊”难以开展,医保资金面临巨大浪费……
改革“以药养医”机制,体现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必须强化对医院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有研究显示,每增加对医院100元的外部投入,可以减少社会666元的药品费用负担,这意味着众多民众将由此受益。
在中央高度重视民生的情况下,“以药养医”机制确实应当及早提到改革日程上来了。否则,不仅“看病贵”的民生之苦难以化解,类似“茶水发炎”的医德丧失闹剧恐怕也难禁绝。(王淑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