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田远进3月20日是一个难得的好天气,全州县才湾镇南一村委毛竹山自然村十分忙碌,全村群众都在抓住晴天的有利时机,精心呵护给他们带来巨大经济收益的“宝贝”——红提。
王世文,一位40多岁的淳朴汉子,一脸的灿烂。
红提不仅让王世文家快速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也让毛竹山39户人家走上了致富路。村民王世田十分感慨,“我们村的自然条件并不差,但长期以来都没有找到一个致富的好法子。2002年,才湾镇天福联葡萄协会和镇里、县里的干部号召我们种植‘晶美’、‘蓝玉’红提,我们连红提都没有听说过,更不用说什么‘晶美’、‘蓝玉’等红提品种了。村里有几户人家抱着让别人看笑话的心态开始种植红提,想不到第二年就带来了很好的收入,村民的积极性下子就被调动来,很快就发展到去年的200多亩,这都得益于政府帮找到了一个好的致富项目。”
有几位在附近给红提喷药消毒的村民围了过来,他们都充满着自信与希望,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想不到红提很快就让我们的生活红火起来,挂果的每亩可收入8000元,村里有人估算了一下,去年全村红提一项就给村民带来了130多万元的收入,全村139人,人均收入就达到了万元,可发说是红提撑起了我们毛竹山,让我们有能力建设新村。”
无中生有 产值超5000万
清悠悠的资江水欢快地从资源县中峰乡大庄田村老王家屯前流过。在这里,欢快的不仅是资江水,还有这里的村民。王顺友正在给红提喷药消毒,从他那呵护红提的细心,不难看出他对今年红提所充满的希望。他家5口人,去年他家种了14亩红提,纯收入达到8万元左右,日子过得富足而自信。整个村共43户165人,种植南方密梨170亩,红提220亩,脐橙150亩,年人均收入达5000元。那按规划修建的36栋漂亮的小洋楼无不讲述着这里和谐与美满。
王顺友停下手中的活,面对村前这大片的红提,有点抑制不住自己兴奋。“我们这个村以前主要靠跑运输,赚不了几个钱,能赚到钱的只有几户,钱也赚得不多,人均收入也就1000多元。2002冬年,县里的干部到我们村搞红提种植示范,想不到这一示范就让为我们找到了致富的法子,让我们很快就富了起来,这还得感谢政府帮助和引导。”
县里陪同采访的同志面对老王家屯那片红提园,面对忙碌的村民,也是感慨不已。“资源没有种植红提的传统,村民也不懂得怎样种植,也不知道红提的市场前景,硬要推广肯定行不通。2002冬,县里来到老王家屯示范种植红提160亩,采用避雨栽培技术,按无公害标准生产,2003年试挂果就取得了平均亩产750公斤,平均亩产值6000元,这便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种植红提的积极性。去年全县红提种植达1万亩,产量达5000吨,产值5100万元,县里是实实在在地为农民兄弟办了一件好事。”
还是引导示范的巨大效应。1995年开始,资源县在车田苗族乡示范种植高山无公害西红柿获得成功,探索出了一条不同地域均可种植高品质无公害西红柿的成功路子。去年全县西红柿种植面积达1.6万亩,总产量达8.5万吨以上,总产值达1.25亿元,仅西红柿产业一项,全县农民人均增收450元。
只要心里有村民 致富的路就会有
灵川县青狮潭镇泥竹岑自然村,是一个库区移民村。共68户304人,上世纪50年代从青狮潭三合村整体搬迁到这里。几年前,泥竹岑自然村还处于封闭状态,收入主要以种植水稻和外出打工为主。2002年前人均收入不足千元,生活较为困难。前不久,记者跟随市、县农业部门的同志,到该村举行自治区农业厅实施的“新型农民科技示范村”挂牌仪式,记者这才发现,泥竹岑自然村已是今非夕比,不少村民都用上了彩电、冰箱、摩托车等现代生活用具,住上了漂亮的房子。
泥竹岑自然村的变化缘于政府引导该村进行蘑菇种植。2004年,县、乡、村工作队来到泥竹岑自然村,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宣传,并组织部分村民到北流县参观学习大棚蘑菇种植技术。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村蘑菇种植协会会长石树仁有点激动。“蘑菇这东西吃过,但都不知道是怎样种出来的,当政府号召我们种植蘑菇时,大家都以为是听错了:这蘑菇怎样种?政府派来了技术员,还从资金上给予扶持,2004年全村种了8个大棚蘑菇,第一年每个大棚纯收入就达7000元左右。看到了实惠,村民的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第二年就发展到16个,去年就发展到32个。我家去年建了两个大棚,每个大棚的产值在1.3万元左右,纯收入在1万元上下,日子过得蛮滋润的。”
说到蘑菇种植,不得不说全州县咸水乡白竹村委的新板山自然村。沿桂黄公路往全州县城,过了兴安不远,一片青灰色翘屋角的新房就会出现在公路的右边,这便是新板山自然。这个村靠前几年的积累,建起了第一批新房,但由于柑桔老化等原因,经济收入比较困难,新村失去了发展后劲,村民很着急,当地政府也很着急。
去年年初,当地政府多次组织村民外出学习蘑菇种植技术,共种植蘑菇1万平方米,仅此一项全村人均增收800元。3月21日,记者来到该村时,村民已将今年种植蘑菇所需大棚的材料准备好。村长说,村民的干劲很大,要让蘑菇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
记者点评:发展现代农业需要政府的努力
发展现代农业,促成“一村一品”农业支柱产业发展是我市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谁能帮助农民兄弟找到农业支柱产业的发展路子,那就是当地政府。
不难看出,只要当地政府积极为农民兄弟想办法、出点子,组织农民兄弟进行培训,为农民兄弟提供技术和必要的资金保障,那里的经济就能得到比较好的发展,记者所采访的几个村就是如此。但目前我市20户以上的自然村就有7196个,很大一部分村都没有形成自己的农业支柱产业,经济发展不快,村民收入不高,这都还得当地政府积极的引导,帮助他们寻找到致富的路子,新农村建设才其坚实的根基。
当然,政府在帮助农民兄弟寻找致富的路子中,不盲目行动,一定要尊重市场规律,尊重群众的意愿,不能违背市场规律和群众的意愿,一厢情愿地推行某个种植产业。这样不仅会给当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阻碍,也会失去民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