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海星让鲍鱼养殖户非常受伤。(资料片)
今年:停在码头附近的渔船上,船舱内装满了海星。刘大正 摄
去年猛吃鲍鱼 今年狂吞蛤蜊
本报青岛3月25日讯(记者 刘大正实习生 韩杰杰 郭楠楠) 近日,不计其数的海星又聚集到胶州湾、青岛开发区唐岛湾岸边滩涂,吞噬正在成长中的蛤蜊,让蛤蜊养殖户非常心疼。
24日上午,在青岛开发区唐岛湾、薛家岛附近的海滩养殖区域,记者发现,海边随处可见蛤蜊的空壳。“最近数不清的海星跑到了我们养蛤蜊的滩涂里,很多蛤蜊被它们吃得只剩下空壳。抓上一把蛤蜊来,一半光剩了皮。”一名薛姓养殖户告诉记者。
据青岛城阳红岛蛤蜊养殖协会会长赵宗伟介绍,受灾严重区域,有50%的蛤蜊被吃掉。
记者注意到,停在码头附近的渔船上,船舱内装满的不是鱼,而是海星,海边也随处可见晾晒着的死海星。一位渔民告诉记者,“为了减少损失,我们每天都在打捞。”
据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胶州湾海域周围红岛、胶州、即墨、黄岛等地均不同程度出现海星泛滥的情况。红岛几十万亩浅海贝类养殖海域中,70%出现了大量海星聚集现象。据调查,在胶州湾个别养殖区,一条60马力的渔船一天可拖800—1000公斤海星。
记者在青岛一些农贸市场了解到,目前蛤蜊的销售价格还没有上涨。青岛城阳红岛蛤蜊养殖协会会长赵宗伟表示,近期,市场蛤蜊价格可能会稍微上涨,但还足以保证市场供应。
就在8个多月前,青岛东部海岸、西部黄岛沿海等地鲍鱼养殖区就曾遭遇海星大军侵袭(本报曾连续报道)。2006年7月上旬,青岛西海岸黄岛区后湾村以及薛家岛、胶南琅玡台等地鲍鱼养殖海区出现大量海星,对沿海鲍鱼养殖户造成了严重危害。在随后半个多月的时间内,青岛东岸崂山区沙子口、石老人、大麦岛海域离岸200米以外的较深水域底部也发现有大量海星聚集。有些养殖户白天黑夜地守在鲍鱼池旁往外抓海星,有时一天能抓上百编织袋。
新闻分析
海边养殖扩容引来海星觅食
为什么如此之多的海星大军接连来袭?22日,青岛市海洋与渔业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到现场进行了调查,并初步确认了这两次海星泛滥的原因。“这与近几年海边养殖规模的扩大有很大关系。”青岛市渔业技术推广站负责人张永举介绍说,海星本来生长在10米以下海底礁岩区域,但是,随着海边贝类养殖规模的扩大,海星的“饵料”越来越丰富。近些年胶州湾内贝类养殖面积足有30多万亩,贝类年产量可达50多万吨。而海星具有极强的趋食性,这些贝类是其非常喜欢吃的“美味”,因此促使其向岸边滩涂聚集。另外,由于海星的经济价值不大,外海捕捞渔船的载入也是岸边海星数量增加的原因之一。 (刘大正)
专家支招
成体海星少天敌清除只好靠网捕
据介绍,海星是一种贪婪的食肉动物,有集群而居的习性,主要捕食一些行动较迟缓的贝类、鲍鱼、海胆等海洋动物。它捕食时慢慢接近猎物,用腕上的管足捉住猎物并将整个身体包住它,将胃袋从口中吐出,用消化酶将猎物在其体外溶解,然后吸收。
海星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每年春秋两季产卵,它的天敌(一些鱼类)只摄食其幼体,海星成体后几乎没有天敌,一旦长大,将很难对付。海星还具有极强的再生能力,如果将其撕烂扔到海里,其被撕成块的肢体会在短时间内生出触角,变成多只海星。
中国海洋研究所张国范教授说,为了保护海洋环境,不能使用药物毒死海星。养殖户们只能靠“抓”:一是尽快组织拖网清除;二是利用诱捕网笼捕捉;三是将捕获的海星及时运到岸上或找地方掩埋,防止其遇水再生。另外,还建议养殖户效仿我国南方和日本的办法,养成及时清理的习惯,在日常养殖和捕捞作业中,发现海星就及时清除。 (刘大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