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重庆,邓若曾侃侃而谈。拼拼凑凑上成都
1936年6月,邓若曾出生在江津白沙。邓家在当地是个大家族,解放前父亲邓燮孳在重庆一家银行工作,祖父邓蟮秋是当地的教育家。受父亲影响,邓若曾从小就喜欢运动,游泳、登山、排球、篮球等众多项目他都很喜欢。在电影里看到体操动作,他竟然拿起笔,记下要领回家模仿。
1955年,在恩师王大春(音)的推荐下,19岁的邓若曾被特招至成都西南竞技指导科。在新华社大楼五楼,邓若曾向记者回忆起当时去成都时带的辎重:“一床3斤重的被子,一条找同学借的裤子,一件父亲年轻时穿过的衣服,一双母亲做的布鞋”,从菜园坝坐上西上的列车,邓若曾离开家乡重庆,开始了排球生涯。
进入省队后邓若曾训练刻苦,他回忆道,一次随队去武汉,在船上他每天都在坚持训练,凭着这样一股劲头,1958年邓若曾入选国家男排,次年正式入队,并在1960年当上了中国男排的队长。不过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运动员期间邓若曾并没有实现世界冠军梦。
成就女排连冠辉煌
在1979年成为中国女排副教练前,邓若曾还曾带领中国青年女排获得了巴西世青赛的亚军,或许是没圆冠军梦,邓若曾接受了师弟袁伟民的邀请,共同执教中国女排,并在1981年至1986年,实现了五连冠。
虽然邓若曾告诉记者,五次夺冠他都同样十分激动,但有两次,对于他的意义却不一样。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那是中国重返奥运大家庭后的首次亮相,在8月8日的中美决战中,中国女排以3比0战胜东道主,拿了大球集体项目唯一的一个冠军。邓若曾说,当时由于孩子有残疾,需要照顾,自己打算这次比完了就退居二线了,决赛完后,作为副教练的邓若曾破例冲到了场上,和队员们拥抱庆祝。出于对冠军的渴望及种种因素,邓若曾并没有激流勇退,1985年,他作为主教练带领中国女排在日本第四届世界杯上战胜古巴,取得“四连冠”,从而登上了个人事业的巅峰。在那次比赛上,邓若曾获‘优秀教练员奖’,郎平也获得了‘最佳选手奖’及‘优秀选手奖’。1986年,在距离世锦赛开赛两个月前,邓若曾辞去主教练职务。
关心家乡体育发展
在1986年以后,中国女排走入了低谷,即使是邓若曾力荐的胡进,也未能挽救中国女排。对于这点,邓若曾认为主要原因还是队员老化的问题。在中国女排辉煌的时刻,总少不了袁伟民的名字,包括后来当了教练的邓若曾、张蓉芳,现在的陈忠和,当年也是袁伟民调入队中当陪练的。
邓若曾除培养了巫丹、郎平、周晓兰等一批弟子之外,还一直关心着家乡体育的发展,1997年还组建重庆必扬邓若曾女排俱乐部。对于重庆体育的发展,他的意见是要抓重点,发展短跑、举重、跳水等优势项目。现在的邓若曾住在北京近郊通州区,过起了普通百姓的生活,由于爱人蔡希秦身体也不好,而儿子自小又有残疾,邓若曾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妻儿,以弥补工作时兼顾不到家庭的遗憾。
本报记者冯伟宁
(感谢新华网重庆频道对本次采访的支持)
重庆健儿的奥运经历
朱玲:1970年在重庆六中接受业余排球训练,由于训练刻苦,技战术进步神速。1975年入选四川省排球队司职二传手,期间在国内比赛中朱玲都有上佳表现,1979年被选入国家排球集训队。经过5年时间的磨砺最终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拿到女子排球冠军。
田亮:7岁进重庆市第一体校跳水队,10岁进四川省队,1993年入选国家队,2000年悉尼奥运会男子10米台冠军,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子双人10米台冠军。本报记者黄德强
重庆健儿踏上征程
现在,备战奥运已进入了最后阶段,像张亚雯、胡凯这样的重庆明星都在励兵秣马,为了能在北京奥运会上为国争光,他们在默默地拼搏着……张亚雯:期待金牌
在混双项目上,张亚雯和谢中博的最大对手便是郑波和高崚,从去年的亚运会混双决赛遗憾落败,到今年一月的韩国公开赛混双决赛复仇未果,这让张亚雯和谢中博有了不小的压力。现在,张亚雯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在保证取得奥运会入场券的同时,在奥运会的比赛中争取更好的名次,甚至是夺得金牌。胡凯:低调备战
眼下在经历了一个冬天的调养和训练之后,胡凯已逐渐摆脱了伤病的困扰,开始了正常的专项训练。一向低调的胡凯并不想过多的面对媒体,目前他正在教练李庆的指导下展开科学的训练。他表示自己会尽最大的努力,在保证避免受伤困扰的前提之下尽快将竞技状态调整到最佳,争取拿到奥运会的参赛资格,实现自己为国争光的奥运梦想。何光荣:全力以赴
何光荣,国家武术队现役队员,专攻48公斤级级别散手,去年在全国武术锦标赛散打48公斤级的比赛中夺冠。
虽然武术是奥运会的非比赛项目,不过仍需要打资格赛。何光荣说,眼下他要做的就是全力以赴,争取拿到奥运会入场券。本报记者黄德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