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也是长寿村
我们这儿也有一个长寿村
不比宁波南岙村差
我们有几条长寿秘诀
就是不知哪个是最主要的原因
想请大家帮忙看看
“
”
“茅盾大我10多岁。”潘启明躺在床上,毕竟是102岁的老人了,不到春暖花开,他一般很少起床。
潘启明和茅盾相识在1935年的春天,“也就是现在这样的天气,茅盾是来扫墓的。”
桐乡乌镇,植材小学。
这是茅盾的母校。一块刻着“树人百年”四个大字的石碑竖立在学校里,题字的正是潘启明。他曾是这所学校的校长。
发现潘启明老人,来自一个读者报料。这个读者在看过我们的长寿村系列报道后,说乌镇也是一个长寿村——在不足万人的镇上,健在的百岁以上老人有3个,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长寿村。潘启明老人就是他说的三人之一。
他和茅盾有一段往事
潘启明老人眼睛很好使,能看清名片上加粗的黑体字。
略带些江南口音的普通话还能清晰地表述60多年前的往事。尤其是和茅盾接触的那一段时间,老人的记忆基本上能精确到月份。
潘启明193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银行系,在上海私立中学教了两年商业会计和钱币学后,1934年应邀回故乡担任茅盾的母校、乌镇植材小学校长,直到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之后学校被炸毁。
1935年春天,在植材小学,茅盾问潘启明,“我看学校的儿童读物比较少,你们需要哪些书,我帮你们弄。”
潘启明一开始还没放在心上,但几天之后,就接到了茅盾和他一起去上海的邀请。“他和我一起跑了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到哪儿大家都对他很客气。”
之后每个月,植材小学都会收到出版社免费赠送的《少年杂志》《儿童之家》等读物。
“植材小学的读书室,最早就是从那会建立起来。”
之后不久,战争爆发。
当再有茅盾的消息,已经是解放后。上世纪50年代,有人要拆掉乌镇的寿生塔,当地人找到当时是文化部长的茅盾,塔才得以保存下来。
他现在每顿也一定要吃肉
战争爆发后,潘启明在乌镇的家屡遭洗劫,不得以逃难到上海,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
“父亲回来后第一件事,就是希望重建学校。”潘启明的儿子说,潘启明当时希望政府能出面支持,由他进行募捐,重建植材小学。但此事未成。这也成了潘启明一生最大的遗憾。2002年植材小学搬迁重建的时候,老人二话没说捐出了1000元钱。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潘启明开始自学针灸,并开起了诊所,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医生。
有一年乌镇的百姓频发疱疹,桐乡的医院无法医治,许多人找到潘启明,神奇般地被他治愈。“那一年,父亲治好的人有上百个,基本上都不收钱,愿意给多少给多少。”潘启明的儿子说。
“我心态好,想得通,所以就长寿。”老人说自己的饮食习惯不符合医学上的养生之道,“我是无肉不欢,就算现在也每顿一定要吃肉。”
“要想长寿,对名利两字一定要看淡。想想中国上下五千年,有哪一个帝王将相能把生前的荣华富贵带到地下呢。”老人说,“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在我过世的时候,最好是没有什么痛苦,安静地睡着就行。”
她100多岁还能做生意
无肉不欢的并不仅仅只有潘启明,在同一条街道上,相隔不远的一家杂货铺里,汤萍宝老人正用一把剪刀剪开一只蟹脚,开心地啃着螃蟹。
这位比潘启明还大一岁的老太太,筋骨比潘老先生还好。她每天上午6点起床,在女儿的杂货铺里一坐就是一整天。
“多少钱一包烟她记得很清楚。”和老人同住的女儿汤雪英说,有时候自己丈夫拿包烟,老人就在旁边念叨,“又抽红双喜,7块钱一包呢。”
除了耳朵有点不灵,103岁的汤萍宝行动自如,有时候女儿女婿在里屋吃饭,老人就在外面看着生意。只要是一些常见的香烟,老人都能应付。
她衣服两三天就要换一次
“我妈妈生活习惯好”汤雪英说,和母亲呆了一辈子,有几个习惯母亲一直没有改变过,比如饭前一定洗手,衣服两三天就要换一次。
“我们家兄弟姐妹最长寿的也就77岁,老太太这么长寿,一定跟她的生活习惯有些关系。”女儿汤雪英说。
老人的邻居则认为,老人的长寿,和女儿汤雪英无微不至的照顾不无联系。汤雪英是老人几个孩子中和老人感情最好的一个。汤雪英嫁人时,几个孩子曾聚在一起讨论老人的赡养问题,其中包括老人的退休工资如何分配。
结果汤雪英表态,退休工资可以不要,母亲还跟自己过。
在邻居讲这些事的时候,一对上海来的情侣进来要跟汤老太太合影。乌镇景区开发后,常常有游客和这位百岁老人合影留念。老人对此也习以为常,乐乐呵呵地放下螃蟹就照了相。
不仅乌镇
整个桐乡老人都长寿
桐乡最长寿的老人还不在乌镇。桐乡市民政局工作人员说,根据他们前段时间的统计,“目前桐乡最长寿的老人已经110岁,生活在桐乡市区。”
桐乡市位于浙江北部杭嘉湖平原,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当地杭白菊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全国之首,有杭白菊之乡的美誉。
民政局的工作人员介绍,当地人普遍有泡饮杭白菊的习惯,几年前中华医学研究会研究表明,杭白菊具有养肝明目、清心、补肾、健脾等功效。经常食用,更能使老年人延年益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