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冷暖直接关系腰包
石市不少企业花钱买气象信息
本报记者秋凌实习生何乐
今年的天气有些“无常”。当人们还在热议暖冬的话题时,春天又突然给了我们一个“冷脸”。当人们正谈论该“冷”的不“冷”,该“暖”的不“暖”时,这两天天气又一下子热了起来。
而“难测的天机”让各行各业的厂商切实感受到了市场的炎凉:电暖器滞销了,冬装提前退市了,春装在该热的时候受了冷落,冰淇淋、啤酒提早唱了主角……“在老百姓眼里,气候变化也许不过是多穿或少穿几件衣服,而对商家而言,“气象经济”却隐藏着巨大的商机。”据省气象台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乃至私人老板开始了利用气象赚钱。“天机难测”商家“闪腰”
刚刚过去的冬天可以说格外的温暖,这使得羽绒服、取暖小家电等冬令用品经营者叫苦不迭。特别是羽绒服,2005年冬天较冷,不少商家卖羽绒服赚了个盆满钵溢,而2006年又逢暖冬,导致羽绒服销量大减。
然而进入3月以后,该暖的天气迟迟不见暖和,使得早早上市的春装无法施展拳脚,而忙着将冬装撤柜的经营者直后悔没有抓住最后的促销机会。而3月份的蔬菜价格也一反常态地高,难怪很多市民感叹:“这春天的菜价比春节还贵。”
天气似乎总在和商家开玩笑。在刚刚过去的双休日,由于春天以来天气一直不热,因此几乎没有一个商家打出春装促销牌,大多还在“冬品出清”。没想到这时,天气一下子热了起来,刚刚过去的这个双休日,每日的最高气温都在20摄氏度以上,大街上处处能看到举着冰淇淋边走边喊热的人。各饭店啤酒的销量开始猛增,然而当顾客点“凉一点的啤酒”时,很多饭店都出现了服务“盲点”:啤酒只有常温的。
1:98,“看天吃饭”大有学问
如今,老百姓对天气预报中的“穿衣指数”、“舒适度指数”、“空气污染指数”等名词,已不再陌生,但“空调指数”、“啤酒指数”这些也许还不熟悉,其实它们都和气象信息服务有关。德国商人发现,夏季气温上升1摄氏度啤酒销量就会增加230万瓶,气象公司便开发出“啤酒指数”,作为啤酒厂调整产量的重要参数;日本商人发现夏季30摄氏度以上的气温多一天,空调销量即增加4万台,气象公司便发明了“空调指数”。
省气象台高级工程师郭迎春介绍说,气象经济学中有一条“德尔菲定律”,即企业在气象上的投入产出比大约为1∶98。也就是说,在气象信息上投资1元,就可以得到98元的经济回报。在今天,气象与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很多行业学会用天气赚钱
有人感叹天气无常、生意难做时,有的人却利用天气尝到了“掌握天机”的甜头。
省气象台高级工程师郭迎春介绍,赵县的梨花节就是利用气象信息的一个例子。去年,省气象台通过准确的天气情况信息测算出梨花开放的时间,使得梨花节以如织如烟的万顷梨花、浩瀚香雪,招徕四面八方的客人踏青寻芳、游乡览胜。今年,省气象台已经预测了梨花开放时间,希望赵县的梨花节能够再度成为游客们回归田园的佳期。
250万手机用户花钱买气象
据了解,现在越来越多的个体老板也开始花钱“买天气”。
一位在南三条经营冬季防寒用品的私营业主就主动找到气象台,购买气象信息。这位业主说:“只有提前知道了是暖冬还是冷冬,才能决定进货的种类与数量,去年就是吃了这亏,现在店里还有去年的积压货。今朝‘亡羊’明朝‘补牢’,希望为时不晚。”。
据郭工介绍,越来越多的企业懂得了合理利用气象预报创造经济价格,大多数企业都是主动找上门来购买气象信息。目前省气象台仅定制气象短信的个人手机用户已突破250万,并且每年都成上升趋势,这说明公众的“气象意识”正在逐渐加强。卖天气:收费连人力成本都不够
据省专业气象台王台长介绍,个性化的气象服务需要利用很多资料和建立一些特殊的观测站,但目前国内专业气象台收费很低,甚至连人力成本都不够,现在中国的气象台还是一种以国家投入、服务为主的公益性事业,气象有偿服务只是补偿了气象部门在加工和制作特殊产品时额外付出的成本。
郭工也强调说,提高人们的“气象意识”,帮助国家、企业、个人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趋利避害就是省气象局的服务宗旨。愿更多的企业和个人都能合理利用气象资源,使其发挥最大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