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与政府提供的资源不成比例,是一些高校陷入财务困境的主要诱因。日前,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面对记者关于“吉林大学欠贷30亿入不敷出”一事的提问,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对此首次进行了回应。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韩进表示,对于目前一些高校陷入的借贷危机,一方面要加强贷款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把化解资金风险放在学校发展重要位置来考虑。
这一问题源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部分高校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快发展高等学校的决策,规模迅速扩大,同时我国的高等教育进行了一场管理体制改革,院校合并兴起,组建了一批多科性的综合大学。吉林大学就是其中之一。这一阶段,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迅速增长,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跨入了15%。
韩进认为,客观上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和政府在这个过程中提供的资源不成比例。政府没有一比一地用资源来保障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学生数量增加了,就得增加教师,增加和扩大教室、宿舍等硬件设施。由于资金不足,有一部分学校利用银行贷款解决这个问题。
“不排除个别高校在建设过程中追求一种不必要的高水平,但总体上说,是为了满足学校办学的需要。”韩进说,这使得一部分学校现在债务负担比较重。“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满足了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的需要和广大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获益方是国家和广大群众,但是目前经济压力的承担方是高等学校。”
韩进认为,学校资金的压力和学校建设的周期不同步,相当一部分资金由贷款解决,这几年压力陆续显现出来。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靠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贷款使用效率,把化解学校的资金风险放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来考虑。另外也确实需要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帮助学校来化解或者承担一部分,来解决这个问题。
“个别学校有一些问题,这不能回避。”韩进表示,教育部早就跟财政部一起对部属高校进行控制,贷款要审批。对每一个学校建立了资金模型,对可以动用的财力状态确定上限额度,并设置了多项预警指标。如果触到预警指标,就不允许学校再向银行贷款。
此外,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还公布了最新统计资料,2006年底全国现有独立设置的民办高校278所,比上一年增长10.3%,是2002年的一倍。民办高校在校生达到了133.8万人,比上年增加了27.2%,这比一般全国普遍高等学校增长的速度要快。但民办高校仍存在较多问题,如一些民办高校仍将办学作为谋取个人或组织利益的途径,绝大部分民办高校出资人投资学校的资产没有过户到学校的名下,一些民办高校进行虚假宣传误导考生,没有依法保障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