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全国政协会上,战秋萍委员联合其他十几位委员共同提交了一份提案,呼吁改革高校毕业生就业登记制度,还给学子们应有的学习时间。
战委员认为,大学最后一年正是进行毕业设计、撰写毕业论文的时候,目的是让学生们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这个重要环节的淡化甚至缺失,是高等教育倒退的表现。
眼下又到了大四学生忙着找工作的“黄金季节”,不论是招聘市场还是用人单位,都能看到毕业生们行色匆匆的身影。由此,本应是座无虚席的课堂却只有寥寥数人,毕业班开始遭遇“空巢”尴尬。
小朱是天津市某高校广告专业的大四学生,尽管最后这半学期还有诸如写论文、找资料、论文答辩等一系列事情要做,但她还是选择“实习”作为重中之重。因为在小朱看来,只有实习才是“正事”,才能为今后的就业铺路。而学校安排的一些选修课,小朱也根本没时间去上。
对于小朱这种半途“弃学从工”的做法,在大学里并非个别现象。按小朱所说,他们班里总共有40多名学生,现在很少有人还去学校上课,大家不是忙着找工作,就是已经在某些单位实习。“其实,我们的师哥师姐在大四的时候也都像我们现在一样,我们也是顺应潮流,不少同学都提前1年实习。”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的情况也确实是这样。不过,如果把目光注意到那些比小朱再高上七八届的师哥师姐,他们的思想就没有现在这些大四学生“前卫”了。一名今年已经30岁的白领说,他上大学时,根本不会出现大学四年只上三年半或三年的现象,大家都会将四年的课程全部修完,然后找单位实习,再工作。对于现在大学毕业生“弃学从工”的现象,这名白领认为,一方面与现如今就业压力普遍大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学分制有关。
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未雨绸缪”,找工作的时间越来越提前,毕业班冷清的现象也是事实。在如今的大学校园,“空巢”现象正在悄然形成,学生受教育时间严重“缩水”。昨天,记者采访了本市七八所高校的将近20名大四学生,八成以上的学生表示他们已经不在学校上课。
走访多所高校发现,很多本应该是大四学生上课的教室如今已是空空如也,偶有一些“高朋满座”的也是因为“不来不行”。
本科生的四年学时“缩水”成了三年半甚至是三年,作为安排课时的学校教务部门的老师也是非常无奈。几所高校教务处的老师谈及此问题时都说,正是考虑到大四学生为了找工作不回学校,他们特意为大四学生安排了一些课程,以此来“留”住学生。但是,学生似乎对此并不“感冒”,并找出相应的对策,自行把学业让步给就业。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