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街头,人们都面带笑容,这说明你们对自己的国家有信心”
全球独家专访萨马兰奇:
2007年6月25日,通常在洛桑举行的全球奥林匹克纪念品展览交易会,将首度移师北京。
这正是作为中国西班牙论坛主席的萨马兰奇所推动的,“6月,我还将随同西班牙国王和王后访问中国。
对这位中国老朋友的到来,人们无疑报以期待,在现今的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中,没有一个人的影响力和声誉超过萨马兰奇。如果说法国人顾拜旦是现代奥运的创始人,那么萨马兰奇是现代奥运的缔造者。
对中国来说更是如此。
2007年3月27日,是本报《奥运专刊》创刊号隆重推出之时,这恰是北京奥运倒计时500天的日子。
赶在此前,萨马兰奇于3月20日,在巴塞罗那非常爽快地接受了本报的独家专访要求。
按惯例,这样的约访至少要提前一两个月,但在接到本报电话的当天下午,他就让秘书回复,“两天后的中午你们有时间吗?”
他的秘书说,这通常是他的休息时间,但萨老说了,他愿意破例,挤出时间给我们。
3月22日中午12点10分,我们提前抵达萨马兰奇工作和接待贵宾所在的西班牙储蓄银行大厦,一楼早有迎宾小姐等我们,核对姓名之后,过安检门,坐电梯直上22楼,登上23楼旋转层。
我们问萨老,采访时间是否可以延长。他爽快地回答,你们要多少,就给多少。
这样的回答,让旁边的秘书顿时陷入尴尬,因为一个小时后,他必须要参加另外一个公开活动。
在给我们题词的时候,他主动问我们想用什么语言,曾经是外交官的萨老会西班牙语、英语、法语、德语等多国语言。
我们说,希望您用母语西班牙文——因为我们在采访过程中发现,他对祖国一词如此敏感——萨马兰奇喜欢在我们所有的问题中,加入中国元素,或者有关北京奥运会的话题。
他说,从洛桑回到巴塞罗那,他从未间断对中国的关注。
“2008年一定会办成一届青史留名的奥运会”
《21世纪》:现在离奥运只有500天,您对中国政府还有什么建议?
萨马兰奇:奥运的准备工作在各个方面全面展开,基本上很顺利。中国和北京正在实践他们的承诺。最近,中国政府决定对境外媒体采访打开方便之门。我相信我的中国朋友们一定会在2008年办成一届青史留名的奥运会。
《21世纪》:在《体育报》(SPORTS,巴塞罗那最重要的体育报纸之一)的采访中,您也很肯定地表示,北京2008奥运会肯定会是奥运会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一届,您这样的确认,是基于什么因素?
萨马兰奇:主要基于中国人民现在正在作出的努力。我十分清楚中国所作出的努力,中国一直很强调奥运会对中国的重要作用,我特别要加上一点:中国对整个奥运事业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1世纪》:您觉得金牌数,或者说成为夺金最多的国家届时对中国重要吗?
萨马兰奇:毫无疑问,奖牌数很重要。因为这可以激励年轻人,增加他们对体育的兴趣。而且,我必须承认,如果一个国家队得金最多,整个国家的人民都会被胜利的喜悦所感染;有了奖牌的激励,个人、国家、社会都会更加重视。另外,我们说的体育,不仅是指高度竞技的体育比赛,还指普通年轻人的训练和培养,这一点也是弥足珍贵的。
《21世纪》:您认为北京奥运会将会留下什么遗产?
萨马兰奇:首先会给北京和中国其他一些主办城市留下各种体育设施,这是北京目前正缺乏的。以前有些年,有人说要看中国的现代化设施,要去非洲看,你们在非洲做了很多事情。(笑)现在中国已经是一个经济巨人,并且随着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越来越多的硬件设施会得到新建和改善。
《21世纪》:这两个盛会您都会出席吗,相信13亿中国人都非常乐意在北京见到您?
萨马兰奇:您的西班牙语非常好,一点都听不出口音。(笑)如果我还活着,就一定去。
我真心感谢中国人民对我的厚爱。我对中国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我很早以前就和中国人民开始打交道,我们真可谓是老朋友了。现在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我很高兴看到这些可喜的变化,尤其是看到街上,人们都面带笑容,这说明你们对自己的国家有信心。
我真的很替中国人民高兴!中国这些年的发展势头很好,有时候似乎都发展太快了(笑)。
“我相信北京的资金没有问题”
《21世纪》:下面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您觉得奥运和商业之间,是谁推动了谁?
萨马兰奇:奥运会得益于商业赞助,同时这些公司也通过我们的奥运品牌来提升他们的品牌。对我们来说,奥运五环是全球最知名的体育标志。最近有两家中国公司已经成为奥运会顶级赞助商,参与了洛桑的奥林匹克博物馆的建造,这是我们全世界体育事业爱好者的共同家园。我一时记不起这两个赞助商的名字,相信你们可以很容易找到。《21世纪》:赞助商对体育赛事的影响越来越大。不知国际奥委会里有怎样的机制来控制和限制这些赞助商?
萨马兰奇:(立即变得严肃)奥运会的各个赞助商都各安其分,没有这个问题。至今,国际奥运会在经济和政治上完全独立,当然,在比如电视转播权等问题上,商业因素的介入是不可避免的。
《21世纪》:主办费用越来越高,是否会成为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申办的一个门槛?是不是这些国家基本上没有可能成为举办国?
萨马兰奇:小国、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自身的限制肯定比较多。奥运会,不仅代表经济上的投资,更代表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源水平,她还对主办国的组织能力有极高的要求。这些都要求奥运会必须在一个有相当发展程度的国度举行。我们很遗憾,国际奥委会不能在经济上帮助这些国家,不过,得益于奥运会的举行,我们可以间接地帮助这些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如欠发达国家参赛运动员的旅费和参赛期间所有费用都由我们支付,对一些国家,我们甚至资助他们运动员的训练费用。
《21世纪》:为什么现在奥运会的投入动辄几百亿甚至上千亿,您觉得北京能负担这笔开支吗?
萨马兰奇:现在的奥运会,包括其他的一些赛事,做到经济自给这是很必要的。关于北京奥运会,我们要明白有两个预算。一个是举办奥运会的预算,这一方面我相信资金完全没有问题,国际奥委会支付20亿-30亿美元,占到预算的一半;当然,如果你们修建机场、地铁、高速公路等其他的硬件设施,这个费用当然是十分巨大。不过,你们不能把它当成成本开支,而应该把它看作是对未来的投资。
《21世纪》:中国如何既节约,又不影响奥运会质量?因为已有西方媒体说,这将是最奢侈的一届奥运会。
萨马兰奇:我觉得中国不仅没有在浪费,其实已经是很注重节约这一个问题了。北京,还有其他协办城市,可以借此机会,兴建和改造一些基础设施,这些将来都会用之于民的。我相信奥运会之后,北京的空气,气候都会变得更好,更健康。这样,奥运会给各方都带来名符其实的好处。
“独立性仍是最大挑战”
《21世纪》:1980年您接任奥委会主席一职,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成为第一届盈利的奥运会,当然,以后的历届奥运会盈利就更多了,这意味着奥组委会运营方式的改变。当年您接任时是否就规划和预想到这些变化?
萨马兰奇:我当时接任时,国际奥委会正经历着一个非常困难的时期,你们的一些同行,新闻界的一些记者甚至声称莫斯科奥运会将是最后一届奥运会,说奥运会将在世界上消失。国际奥委会当时不仅面临经济困难,而且还处于艰难的政治夹缝当中。
当时冷战尚未结束,国际奥委会几乎成了美国和前苏联两国的工具,双方互相抵制,这在莫斯科奥运会中表现十分明显。我是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之后任职,虽然之前我是副主席,这些严重抵制行为对我并没有直接的影响。担任主席后,我们尽力消除政治因素对奥委会的负面影响,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两大冷战巨头的对立明显减少。
而且我十分幸运,在我任内不久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恢复了她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权利,并且我们还达成协议,同意台湾的青年可以参加世界上的一些重大赛事。我再次强调,你们的政府十分大度,令我非常敬佩。
对我来说,最为重要的是拥有世界上最多人口的中国终于加入了奥运大家庭,取得了她本应拥有的全部权利。而且,中国代表团在洛杉矶奥运会中的精彩表现令世人震惊。当时为获得中国奥运第一枚金牌的射手颁奖的情景,我至今印象深刻,并且觉得十分荣幸。
当时是第一块金牌,现在我们都在说在北京奥运会或者是伦敦奥运会上,中国很可能是金牌数最多的国家。
《21世纪》:在您任内采取的一些重要举措,如取消了参赛运动员必须是业余选手的限制,明确了国际奥委会和奥运组委会的关系等等,现在回顾,您最满意的都有哪些?
萨马兰奇:我最满意的可以说是这些,总体来说, 1980年我上台时,国际奥委会力量分散单薄,它只是奥林匹克运动的一部分,要依靠各国组委商讨各项奥运事宜。现在国际奥委会统一有力,有了自己独立的发言权。可以这么说,目前国际奥委会充分代表了奥林匹克运动。
另一点我满意的地方是,国际奥委会对女性开放,接受女性奥委会委员。从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筹办危机到现如今,几乎所有的国际大都市都想成为奥运会的主办城市,这也是我很满意的地方。
《21世纪》:任内推行改革时您遇到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例如,改变国际奥委会不直接接受赞助这一体制?
萨马兰奇:不,这些不是最大的挑战。最大的挑战是保持国际奥委会的独立性,使它不依附于任何的国家、集团和政治势力。
正是由于这种独立性,我们才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尊重。在我的21年任期内,前几年的一个挑战是中国恢复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问题。我刚才提到,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大度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001年,我任内最后一年,在莫斯科达成了两件意义重大的决策,其一是选择罗格博士为国际奥委会新任主席,他是一个非常优秀合格的主席,这一点你们大家都可以验证到;另外一件意义非凡的事件是北京成为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
《21世纪》:您已经给我们很多宝贵的时间,现在是最后一个问题。昨天,您出席了巴塞罗那奥运博物馆开幕式。您在SPORTS的采访中所表示,这个公开活动之后,您就可以安心地休息了。不知您可否给我们透露一下,您今后还有什么安排?
萨马兰奇:现在我仅是国际奥委会名誉主席,那么我就做些与名誉主席相符的事情。但国际奥委会有需要的时候,我就会出动,因为我和各国奥委会保持友好的关系,在我20多年任内,和那里的委员结成了深厚的情谊。
我特别要提到一个人,何正梁, 我们之间情同手足,他不仅为国际奥运事业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也为你们的国家和民族作了很大的贡献。
所以,不论从理智上,还是从情感上,我都热诚期待有一天奥运会能在中国举行,我觉得非常骄傲。( 特约记者 徐玲玲 林毅 本报记者 张凤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