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着哈尔滨人的骄傲与记忆,从1926到2007年,哈尔滨文庙历经了80年的岁月沧桑,文庙已成为一位面目憔悴、满身伤痕的老妪。近年来,人们不得不正视。
“文庙终于要进行维修了!”近日,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庞学臣馆长兴奋地向记者透露。
庞馆长介绍,今年1月,民族博物馆邀请了国家级专家来文庙进行了现场勘察,由国家文物研究所制定了抢救方案,主要维修的是东西庑。维修工程将于4月15日正式开工,并将于6月15日结束。随后,将陆续进行全面地抢救性修护。庞馆长特意强调,此次维修是在不改变原貌、修旧如旧的原则下,进行抢救性维修。将由专业进行修护国家保护建筑的机构———北京房修二古建公司承担维修工程。
修旧如旧,东西庑将换新颜
站在文庙院内放眼望去,金碧辉煌的古建筑,如今已黯然失色,有的因漏雨已被苫布盖上,遮住了一张脸;步入展厅,陈腐难闻的气味扑鼻而来,精美的民族文物在落后破烂的展柜内暗淡无光。
记者了解到,从1985年开始,国家文物局累计投资了近300万元,对三座牌楼和一、二院配殿、大成门、崇圣祠进行了个别修缮。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目前大多数建筑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破损,文庙的主体建筑都已相继进入了重点维修阶段。而80年来,文庙没有进行过全面维修,只是进行过个别修缮。
据庞馆长介绍,此次主修的东西庑,是大成殿前东西两座配殿,目前屋顶瓦件已脱釉,檐头残缺不齐,外檐彩画色彩面目全非,油饰脱裂脏坏。为了防止进一步损坏到主体,屋顶用苫布已遮盖近两年。
资金匮乏文庙一直陷于恶性循环
记者调查中得知,在过去的若干年里,由于没有经费维修,古建筑成了残砖破瓦,观众和旅游团队都少有参观。越是无人参观,经费越紧张,也就越无力维修,多年来,文庙陷入到恶性循环,无力自拔。文庙经常因欠费而被断水、断电,冬季没钱买煤,员工不能正常上班。守着这样一个曾经辉煌如今破落的文庙,人们心痛不已,文化厅领导也急在心上。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文庙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重视,文庙成为我省唯一一家被国家发改委列入“十一五”期间全国一百家抢救性文物保护项目和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这让人们看到了希望。
盼一次性输血唤起造血功能
在2009年,能以全面维修后的新姿,迎接文庙建成80周年和孔子诞辰2600年的庆典,已成了文庙全体人员的共同心愿。
细数文庙需要维修的建筑,还有8处之多———文庙周边围墙及院内隔离墙;文庙的主体建筑大成殿急需维修;月台积水下沉,前部的廊柱有的已开裂;大成殿的“和玺彩绘”需要重新绘画,以期复原建庙时的原态。然而,资金有限只能先解决燃眉之急,希望在08年进行大成门维修和大成殿维修彩绘工程。
哈尔滨文庙是塞外的奇葩、北国的瑰宝,具有德天独厚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只是犹如明珠蒙上了厚厚的尘埃而自己却无力清除。目前最需要的是上级领导部门集中力量一次性输血到位,为其营造起旺盛的造血功能。
链接
哈尔滨文庙建成于1929年,是仿明清古典建筑最高形式而建的祭祀孔子的庙宇,是我国东北地区现存建筑规模最大、建筑等级最高、建筑规制最全、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仿明清古典建筑群。三进式院落,采用“庑殿式单檐和重檐庑殿顶”结构,金碧辉煌,雄伟壮观。1996年,文庙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外开放20年来,累计共接待国内外观众和游客300余万人次。
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是1985年以“哈尔滨文庙”为馆舍成立的我国第一家省级民族类专业博物馆。
本报记者 郭俊峰 摄文庙断裂的围墙。
(黑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