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长沙人,看正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的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感到特别的亲切。
其一是场景亲切。《恰同学少年》讲述的是毛泽东在第一师范求学时的经历,其中70%的场景是在书院路的第一师范实景拍摄的。
其二是人物亲切。此前,听到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这些名字,包括看关于他们的影视、文艺作品时,我们脑海中条件反射般浮现出来的,都是伟人、英雄的概念,心中油然而生的,都是景仰、崇敬的情愫。而在《恰同学少年》中,他们都是那样的青春活泼、清纯可爱,绝不是天生一副革命家的面孔。譬如剧中的毛泽东,如果说他喜欢读书还与他以后的革命生涯有联系,那他光着脚丫打篮球,以及跟着女生学跳舞,便与“革命性”没有什么联系了。但就是这些剧情,能够让观众在看到一师的门卫大声喊“毛泽东”的名字时,感到只是在喊一个普通学生的名字而不是在喊一个伟人的名字,能够让观众以一种平视而非仰视的目光,看到一个作为一师学生的、青春年少的毛泽东,以及他的同学蔡和森、向警予。而这,或许也正是《恰同学少年》的独到之处和吸引观众之所在吧。
|